民生驱动的超大型城市社会治理模式探索(2)

民生驱动的超大型城市社会治理模式探索(2)

———2021年北京市社会治理发展状况

(二)民生需求驱动的超大型城市社会治理模式步入法治化发展轨道

2021年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提出要推广“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等基层管理机制经验,推动资源、管理、服务向街道社区下沉,加快建设现代社区。① 北京市社会治理模式从最初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发展到“接诉即办”,逐步向“未诉先办、主动治理”发展深化。在三个阶段的发展实践中,通过以居民为主体的问题发现与反馈机制,近年来北京市解决了一大批民生问题。2019~2021年,12345市民热线受理居民诉求超过3000万件,其中前10类问题主要包括:疫情防控类问题424万件,市场管理类问题297万件,住房类问题177万件,城乡建设类问题163万件,交通管理类问题139万件,公共服务类问题135万件,社会秩序类问题129万件,卫生健康类问题113万件,教育类问题101万件,劳动和社会保障类问题100万件。各类诉求经12345热线平台的三级派单体系派往全市16个区及所属343个街乡镇和上百家市属委办局、国有企业及电商平台,居民诉求解决率达85%,群众满意率达90%,② 城市社会治理效能明显提升。

2021年9月,《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北京市“接诉即办”社会治理模式创新进入制度化、规范化阶段。《条例》的制定以保障民生服务为核心,通过12345市民服务热线,向全市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提供24小时的咨询、问题举报、诉求反映和查询服务,以立法形式保障社会主体的权益,确立了各社会主体全面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基础。《条例》强调从居民诉求中抓住突出问题,推动全员参与社会治理,从源头化解社会矛盾,切实推进以民生需求驱动的超大型城市社会治理。《条例》以立法的形式固化了北京市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的经验。《条例》立足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通过明确政府职责,完善部门工作体系和工作流程,突出了街乡镇等属地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了完善的群众诉求受理机制,为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提供既有效率又有效果的法规制度保障。《条例》是一部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首都原创法”、以人民为中心的“为民服务法”、固化实践成果的“制度保障法”、鼓励继续探索的“深化改革法”。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翟婧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