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单霁翔:文化的力量(3)

——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

三、故宫博物院是如何扩大开放的

北京中轴线上最重要的建筑,莫过于昔日的紫禁城、今天的故宫博物院。1994年时的故宫周边景象还是比较糟糕的,当时故宫周边的居民以及单位或多或少存在向筒子河里排放污水或乱扔垃圾的情况。对此,我们进行了入户调查,请专家呼吁、媒体宣传,喊出了一个口号——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二十一世纪。通过社会各界的支持,我们完成了污水截流、居民与单位的搬迁,终于在二十一世纪到来之前使筒子河变得碧波荡漾了。今天,无论春夏秋冬、早中晚,只要是天气好的时候,总是有很多“长枪短炮”对准角楼、城墙、河水拍下美丽的照片,传播到世界各地。

我是2012年到故宫博物院工作的。我知道,这里是世界上最大规模、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世界上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的宝库,还是世界上观众来访量最多的博物馆,总之有很多的世界之最。到故宫博物院工作以后,我才知道这个门是真不好“看”,因为这些世界之最大多是挂在嘴边上的,其实很多人没能很好地感受到。你说馆舍宏大,但是大部分区域都竖着“非开放区”的牌子,人们进不去;你说藏品丰富,但是99%的藏品都是锁在库房里的,拿出来展示的不到1%;你说游客众多,确实故宫博物院从来都不缺游客,但是长期以来游客都是跟着导游的小旗子目不转睛地往前面走,导游也不会根据每个人的文化需求来进行讲解,都是从太和殿、养心殿到乾清门、坤宁宫,再到钟表馆、珍宝馆、御花园,不到两个小时的“到此一游”而已。每天望着人们离去的背影,我不禁在想,我们这么丰富的文化资源究竟为人们带去了什么、人们通过一次难得的文化之旅究竟获得了什么?所以,我们下决心开展了为期三年的环境大整治,室内十项内容、室外十二项内容,目的是扩大开放。

关于室内,我们认真修复了堆放在各个房间的几十年的文物,把几十年来卸下并堆在通道、房子里的门窗修复好,并为此专门建古建筑馆来陈列,因为它们也是文物,是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还看到,近二百间房子里堆放着各种大箱子(有樟木的、紫檀的、皮革的……),它们占据了太多空间,但它们也都是文物,应该得到很好的保护,因此我们在海淀区建了故宫博物院的北院区,将这些箱子保存在三个大型的箱子库房中。故宫的很多房间里过去都堆着很多被子、毯子、毡子、窗帘,这些古人用过的东西也应该加以善待,所以我们进行除菌、熏蒸、织补,然后专门建织绣库房把它们保护起来,也就又腾出了很多房子。过去一个展览闭幕了,就找一间空屋子,把展柜、展具、模特往里面一推,把门一锁就变成仓库了,十年八年都没人再打开。今天的展览也不需要这些东西,我们也对它们进行了清理。过去使用过的椅子、桌子、沙发乃至运动器材也都舍不得扔,因为都是国有资产,所以我们就在院子里展示出来,让需要的部门登记领走。过去室内的炕特别多,上百间屋子都有,长期闲置着,还堆着乱七八糟的东西,我们也都认真清理,把它们保护起来。过去各个房间里都挂的那些字帖或画,有些还是缂丝的,闲置了非常可惜,我们也都把它们收拾好。有些十多年、几十年没有进去人的房间,往里面踩一脚都是扑通扑通的尘土,其中很多漂亮的房子都是应该开放的,所以我用了五个月的时间走遍了故宫的所有房间,要求每个房间都必须要打开,然后照相记录,等到清理好后再来照相。通过这样全院上下齐心合力,用了三年时间,终于使故宫的每间房子都变得干干净净了。

关于室外,整治起来要比室内还艰苦。我们过去很多区域都是不开放的,导致杂草没膝、没腰,也都要清理。我们的要求是让不该长草的地方一根草都没有,清理以后还给野猫建了猫舍。特别不应该长草的地方,就是我们古建筑的屋顶。过去,我们的古建筑上长了很多草。这些草之所以能生存,一定是把根扎在瓦和瓦之间的缝里,瓦被拱松动以后,雨水就会灌进去,就会导致梁架的腐朽。所以,我们下决心向杂草宣战。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把它们拔掉就可以了,因为如果不除根的话,一两场雨过后又会长出来。所以,我们要把一片片的瓦揭开,把草根取出来,再把瓦重新抹好,这一干就是两年,我们才敢对社会宣布,故宫博物院一千二百栋古建筑上没有一根草了。更严重的是不断增长的市政管线,跑冒滴漏、盘根错节。紫禁城里有一条非常漂亮的河,叫内金水河,从西北流入,向南到武英殿前,向东穿过太和门广场再拐两个弯,从东南流出,两侧都有汉白玉的栏杆。这条河上当时有上百条污水管、上水管穿越,再加上一些热力管道,这些管道无情地穿过各处红墙、古建筑,占据了很多空间。对此,我们用了一年半进行设计,用了一年多时间报批,在远离古建筑、地下八到十四米的空间,采取盾构的方式,把十七种管线全部摁到地下,这样就再也不用开挖古建筑的地面或穿越红墙了。

我们开始去商业化。过去,人们进了故宫都是跟着导游沿着中轴线往前面走,所以经营部门认为有商机,就开始在门洞里面卖东西,包括太和门、乾清门、隆宗门、景运门等,一进去一片商业繁荣的景象。但是,人们来故宫是看古建筑而不是逛市场的,所以我们下决心要清理。比如乾清门,是清代皇帝每天上早朝的地方,但是东西边都是商店,游客完全没有体验。我们要求一切工作要以服务游客为中心,所以把这些商店以及隆宗门的快餐店都拆掉,在远离中轴线的冰窖建了餐厅,可以同时容纳三百人就餐。今天,我们再沿着中轴线走,就看不到任何商业建筑侵入到视野中了,一定能够看到一座壮美的紫禁城。

我们还下决心拆除所有的临时建筑。几十年来,故宫里积累了一百三十五栋临时建筑,其中最危险的就是彩钢房,两三个星期就可以搭建好,但问题是不阻燃。我们和公安、消防一起,把雁翅楼下面的彩钢房拉倒来做示范,并让大家立下军令状,拆除所有临时建筑。一直拆到2016年院庆当天,我们大家齐心合力把最后一处彩钢房拉倒,结束了故宫博物院的彩钢房历史。

我们向最脏、乱、差的地方宣战。比如故宫的西城墙,墙内四百多米长的范围里堆的都是加工用的木材。于是,我们把这些木材移到外面,建了建材基地,恢复了墙内的地貌,然后建了故宫文物医院。故宫的南城墙内更脏乱,几十年来就是堆砖头、木头的地方,位置就在午门下面,也是非常危险的。我们把它们都移出去以后,恢复了地貌,并建成了对公众开放的家具馆。更严重的是太和殿广场的西边,是长期堆放建筑垃圾或危险品的地方,所以一直不能开放。对此,我们下决心把它拆掉,恢复其历史景观。很多临时建筑也在干扰故宫的环境,比如南三所是过去皇太子生活的地方,一共九组院子,满是绿琉璃瓦,很漂亮。但是几十年来,我们的老员工都没见过南三所原本的样子,因为一直被花房围着。所以,我们就在别处建了温室大棚,在里面把花卉养好以后,在每年初春时接到故宫各庭院展示出来,等到深秋时再把它们送回去。这样一来,花卉养得更好了,我们也就能把花房都拆了,南三所也终于恢复了原本的样子。

通过这一系列艰苦卓绝的环境整治,我们使故宫的面貌得到了改善,完成了环境整治前喊出的“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的口号。紫禁城于1420年建成,在2020年迎来了六百岁“生日”。我们希望的是人们再走进故宫博物院,看到的只有古建筑,而没有任何一栋杂乱无章的临时违建。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