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高舒|南北岁次共节俗:中国年(2)

除了贴门神,家家户户还会在大门两侧贴上喜庆吉祥的红春联。实际上,最初的春联并非书写于红纸上,而是题写在长方形桃木板上,这种桃木板被称为“桃符”。现代纸质春联的流行,则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个故事有关。据说朱元璋喜爱春节热闹氛围,他发现红色象征着喜庆,并突发奇想,倘若将祝福语写在红色纸张上,岂不是更加醒目热闹?于是,他下令要求百姓们用红纸书写春联并贴于门户之上,自此,红火的春联便逐渐普及至千家万户,人们纷纷在春联上写下寓意吉祥的话语,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祝福。

年画起源于门神画。每到腊八过后,人们开始忙碌购置年货准备过年时,京杭大运河边的天津杨柳青地区进入了一年中最为繁忙的季节。杨柳青年画以其吉祥、祈福、和谐的主题内容著称,不仅传递了人们对新年的祝愿,还富含深厚的文化意蕴。年画中的形象生动活泼、线条简练、色彩鲜艳,直率地传达出人们的内心期盼,那亲切熟悉的笑脸,总能勾起人们心中温情的涟漪。

天津一带有这样一个习俗:女子出嫁后的第一个新年,娘家会送一幅年画给婆家,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寓意添丁添口的“连年有余”图案,画中儿童脸庞饱满圆润,五官齐全,表现出家庭美满、人丁兴旺的愿望。然而,如果送给亲友的年画中孩子面部偏侧、只露出一只耳朵,对方通常不会接受这样的礼物。

北方人在春节期间以窗花装点居室,增添节日气氛;而南方温暖之地,则多以鲜花点缀新年。文学大家汪曾祺在其《岁朝清供》一文中提及,在寒冬时节,水仙、腊梅和天竹因其色泽鲜丽,成为岁朝时节赏心悦目的佳品。尤其是水仙,其绿叶白花如凌波仙子般清新脱俗,在冬日绽放,为新年带来盎然春意,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据史书记载,明代漳州籍官员张光惠告老还乡途中带回一种美丽的花卉——水仙,恰好除夕之夜全家人围炉共度新年时,水仙花齐放,花蕊犹如金色酒杯,从此水仙便成为漳州人家过年必备的年花,甚至远在他乡的漳州游子也将水仙视为故乡的记忆符号,每逢新年必托亲友寄来几盆,让水仙的清香唤起浓浓的年味。

水仙花名副其实,它在清水滋养下亭亭玉立,宛如水中仙子。宋代诗人黄庭坚以“得水能仙”四字赞美水仙之独特风韵,他在诗作《刘邦直送早梅水仙花四首·其一》中写道:“得水能仙天与奇,寒香寂寞动冰肌。仙风道骨今谁有,淡扫蛾眉簪一枝。”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大戏剧家、美学家、大才子李渔对水仙亦情有独钟,他曾说若见到命名“水仙”之人定当行礼拜见。有一次因生活拮据无法置办年货,但即便如此也要购买水仙,家人劝阻时他却坚持表示,无水仙则如失命一般,最终妻子只好变卖首饰为他购得水仙。

水仙因其谐音“谁先发”,寓意发家致富,又因“仙”字而显得吉利,故而在春节期间,几乎家家户户案头窗前都会摆放一盆盛开的水仙,享受冬日阳光下的幽香。

养植水仙的过程充满期待和欣喜,只需清水无需土壤,即可观赏到从翠绿的球茎中挺拔而出的花茎,再由花茎上绽放出洁白的小花朵。花开之际,室内溢满淡淡的或浓郁的香气,随风飘散,给人带来暖意融融的感觉。

另外,传统的灯会是中国古老的文化习俗之一,尤其在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尤为盛行。历史上最早的灯会记载可追溯至南朝时期的南京城内。灯会活动起初旨在祈求五谷丰登、家庭和睦以及国家安宁,并随着时间推移,绚丽多彩的灯笼装饰从宫廷走向民间,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自贡地处四川盆地南部,釜溪河畔,这里的灯会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就有新年燃灯的风俗。清朝中期以来,诸如“狮灯场市”“灯竿节”“提灯会”等各种丰富多彩的灯会活动在当地传承不息,彰显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代自贡灯会规模宏大、灯彩种类繁多,尤其以元宵节灯会最为盛名。

自贡灯会中的灯彩主要有工艺灯、座灯、组灯等多种类型,其中组灯最具代表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古典名著、神话故事等,具有大型、群体联动的特点。自贡灯彩制作精巧细腻,选材广泛,瓷器、玻璃瓶、蚕茧、细竹篾、扎染布料、丝绸等均可作为灯彩制作材料,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使灯彩呈现出五彩斑斓、令人目眩神迷的艺术效果。2008年,自贡灯会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西灯彩是中国北方地区独特的花灯艺术流派,植根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山西大地,该地自古便有“表里山河”的美誉,其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三千年之久,横跨整个中华文明史。灯的起源与发展与古代农业社会的生活紧密相连,从最初的照明功能逐步发展到兼顾审美和娱乐观赏,最终催生了独立的艺术形态——“灯彩”。

山西襄汾出土的西汉彩绘雁鱼铜灯就是灯饰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典范。至明清时期,晋商群体的独特商业文化背景对灯彩艺术形式的需求及提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山西灯彩融合南北特色,并结合本土其他艺术特点,形成了独特韵味的“山西灯彩”艺术风格。

另一方面,浙江省海宁硖石灯彩起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至今已有超过1200年的历史。硖石灯彩以其制作精细巧妙,集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金石、刺绣等多种艺术元素于一体而闻名,其工艺技术独特,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硖石灯彩种类繁多,包括亭台楼阁、飞禽走兽、龙灯彩舟、玲珑古塔、走马花篮等主题,制作工艺包含“针工、拗工、结彩、扎工、刻工、糊工、裱工、绘艺”八大技艺,每一道工序都十分复杂且精巧。

其中,“针刺”工艺是硖石灯彩的独特创新手法,也是其主要特色之一。通过在灯面进行微孔针刺,艺人能展现出硖石灯彩图案的明暗层次、线条轮廓和色彩过渡,单幅针刺片上的针孔数量可达数万乃至百万计。当灯光亮起时,光源透过细密的针孔,营造出一种通透华丽、光影斑斓的视觉效果。

再者,浙江仙居的针刺无骨花灯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精湛技艺,因其灯面图案由刀凿针刺成孔、灯身不设骨架而得名。据传,仙居针刺无骨花灯源于唐代,民间称之为“唐灯”,至明清两代,其技艺日臻成熟,在民国初期达到鼎盛,拥有80余种不同的花色品种。经过仙居县文化局和皤滩乡文化站的努力挖掘,一度失传50多年的花灯得以重焕生机,并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制作工艺独树一帜,灯体造型全然依靠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纸质灯片折叠拼接而成,无需任何骨架支撑。其丰富的造型变化和多彩的图案设计衍生出众多花色品种。仙居花灯的制作过程极其复杂,包括制图、调配胶浆、灯纸制作、熨平、剪裁、装订、凿花、拷贝、针刺、竖立灯体、制作装饰部件、组装以及装饰等共13道工序。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表现形式多样,既有静态展示,如悬挂于各类室内空间,增添雅趣或烘托喜庆气氛;也有动态表现,通常以组灯形式出现,围绕特定主题,将花灯与其他造型艺术相结合,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景观,一组组灯可由数十至上百种不同花灯组成。仙居针刺无骨花灯以其别致的造型、强烈的立体感、丰富的立面变化以及细腻生动的结构,堪称传统女红技艺的瑰宝,同时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