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一步提升国家主场外交活动服务保障水平的对策建议
1.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定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持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集中统一领导下,心怀“国之大者”,充分发挥首都发展优势,以首善标准扎实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
2.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防控能力
当前,国际力量竞争激烈,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全球主要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处于深度调整期。俄乌局势更加复杂,国际态势充满不确定性,来自于外部环境的风险挑战增多。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风险防控、化解的能力。要坚决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政治安全摆在首位,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提高服务综合能力,切实维护首都安全稳定,有效推动工作有序完成。我们既要在组织管理层面加大力度,也要重视世界市场经济运行变化态势,深入探寻展会开办可持续运转的办法,创新服务保障方式,提升信息技术管理能力。
3.切实完善国际交往中心功能职责
全面释放国际交往中心能量,不断强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承载地功能,推进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加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化商圈等配套设施建设,提供高品质的北京服务,以首善标准保障主场外交活动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各区外交外事活动服务保障能力,塑造人文符号载体,加强国际语言环境建设,与文化和旅游资源相结合,持续优化国际交往环境。着力用好红色品牌资源,讲好中国故事。
4.做到服务常态化与应急保障相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圆满完成多场重大主场外交的服务保障任务,以首善标准推进发挥城市对外交往功能的示范引领作用,是中国成为全球治理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重要展现窗口。近年在国际局势深刻变化和疫情防控背景下的重要经验性做法,值得梳理总结,形成珍贵档案,要不断总结主场城市承载重大活动的成熟经验,完善服务保障机制。按照北京市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常态化工作机制要求,结合北京不断提升首都功能的要求,为国际交往活动提供优质的北京服务。重视在两个节点上不断细化完善,一是在平时城市运行发展中进行服务保障的常态化建设,二是在活动筹备与举办过程中的调度运行,形成既调动全体市民积极性又做到不扰民的局面。平时加强城市功能细化强化科学运转,高品质塑造国际化现代化首都的城市形象,提升首都主场活动的服务保障能力。在做好常态化服务保障的前提下,需要深入研判国内国际发展态势,前瞻性做好应急预案,提高服务能力,服务保障重大国际交往活动顺利举办。
5.高效精准整合服务资源
整合服务资源实现服务保障供给的充足性,使服务保障更加高效精准。“城市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关系到国际交往规则、城市战略定位、城市发展与安全等多个方面。探索建设城市服务保障体系需要从服务国家总体外交、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整合城市各方资源、深化城市间联动合作、加强人才培训提升服务能力等几个方面入手考虑。”从北京功能建设的角度来看,服务保障资源体系不仅包括国际交往中心资源要素,而且需要把文化资源、科技资源、政治资源等相结合,根据主场活动的需要形成特色服务内容,在服务保障主场外交活动中进一步塑造“北京服务”品牌。同时,围绕统筹保障功能需求,强化主要活动场地布置规制和服务标准数据、会议用品设计等资源储备,提供程序化、稳定化、个性化资源。努力实现各类人才资源储备模块化、数据化、智能化。通过整合各类服务资源,使“北京服务”标准化、现代化。
6.全面塑造外事活动品牌
北京地方外事活动的开展是提升北京国际交往能力的一个动力,也为国际交往功能进一步强化积累经验。着眼于服务元首外交、多边外交和公共外交,通过与国际友城交流合作和举办各专项国际周、国际节等活动,借助新媒体多元报道相关议题论坛、会展等,把握历史机遇,密切人文交流,在国际社会传播中国外交主张,促进民心相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并转化为推动新时代地方外事工作迈上新台阶的强大动力,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准确把握当前对外工作形势和政策要求,深入思考,守正创新,更好履职尽责,为国际交往活动提供更优质服务。
* 张丽,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
张丽:《主场外交》,人民出版社,2020。
王筱鑫:《在重大活动筹办中开辟北京市外事工作新境界》,《当代世界》2018年第1期。
苏畅:《北京服务贸易规则对接CPTPP标准的建议》,《中国外资》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