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开路先锋

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开路先锋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持续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积极探索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现实路径,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提升京津冀区域整体科技创新竞争力和影响力。

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成功实践

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完善体制机制,三地科技部门主要领导每年定期进行座谈交流,在做强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强化协同平台、优化创新机制上谋篇布局。2023年,北京联合津冀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创新协同专题工作组,研究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创新协同专题工作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三方协同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制度设计,三地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共同签署《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合作协议(2018—2020年)》等一系列框架协议,明确在科技成果转化、联合创新攻关、创新生态建设等方面加强务实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在更多领域、更深层次上开展合作,构建一体化协同创新生态。

强化科技资源共享,共同推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推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在天津、河北重要节点城市布局成果转化中心,在产业集聚区与龙头企业联合成立产业创新中心,提升区域协同创新和产业协同竞争力。持续推动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设立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在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资助177项基础研究合作项目。持续推进京津冀联合创新研究,鼓励北京高校、科研院所与津冀地区单位联合建设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三地梳理并发布1155家京津冀科技创新券服务提供机构(开放实验室)目录,有效促进区域内科研仪器设备等资源开放共享。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持续加强三地技术市场融通合作,依托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定期沟通京津冀技术交易、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情况,促进三地技术交易数据互联互通。建立三地共享的、分层次分领域的企业需求库和以需求为导向、面向三地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库,支持技术转移机构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或与异地机构开展合作,支持和鼓励行业协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等主体开展技术转移交流对接活动,促进技术转移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着力提高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和转化效率。2023年,三地联合举办50余场中关村“火花”活动,共推介优秀科技成果200余项;共同主办中关村论坛系列技术交易活动“走进雄安暨2023雄安中关村创新论坛”,集中展示25家企业最新产品。

强化产业链协作,推进“三链”融合发展。设立“京津冀协同创新推动专项”,支持北京相关机构发挥创新资源优势与津冀创新主体开展联合研发工作,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和供应链,聚焦智慧城市、新能源、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累计投入近2.4亿元科研经费,高品质打造河北赤城数字农业智慧园区综合管理平台、雄安高铁站片区能源优化运行平台等。积极打造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支持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智能制造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在河北搭建3个“机器人+”线上服务平台,助力京津冀场景应用与产业升级。推进中关村精雕智造科技创新中心制造平台技术开发工作,推动整合京津冀优质产业链资源和供应链资源,推动形成“北京研发,津冀制造”产业协同模式。

强化创新生态培育,推进中关村合作共建园区建设。积极推动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揭牌运营,持续优化完善其运营模式和配套政策,组织11家中关村集成服务机构集中入驻园区,为企业提供一条龙式入驻服务。高标准开展雄安新区应用场景示范建设,累计投入近1500万元科研经费,引导社会投入资金近4000万元,支持一批成熟科技创新成果在雄安转化落地。高水平推进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和河北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建设,持续打造“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有序引导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合理流动、集聚发展,有力带动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发展。截至目前,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4913家,在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193家;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注册企业1328家,在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21家;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注册企业315家,在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53家。会同津冀共同组建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搭平台、促合作,加强交流互动,引导园区因地制宜选择主导产业,推动差异化发展;支持园区之间务实合作、资源共享,努力打造资源优势互补、产业衔接配套的科技园区格局,组团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基本经验

十年来,京津冀三地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化区域协同机制建设,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

坚持党对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领导。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和成效,根本在于三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从根本上坚持了党的领导,是各级党委政府上下齐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协同推进科技创新的结果。

坚持创新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先行。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三地坚持以促进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为主线,加快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助推高质量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坚持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主体积极性相结合。三地强化政府的统筹协调和宏观引导作用,在努力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京津冀协同创新活力。

坚持构建良好的协同创新生态。以共建中关村科技园为抓手,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持续打造“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努力推动津冀地区自身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生态培育,不断提高创新资源对接和创新政策协同水平。

奋力推动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再上新台阶

新时代新征程,三地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继续坚定不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不断迈上新台阶。

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京津冀协同创新工作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协同专题工作组机制作用,完善与天津、河北科技部门定期会商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持续加强与天津宝坻、滨海和河北雄安、唐山、保定、廊坊、张家口等重点协作地政府的对接交流,加快建立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在京高校科研院以及百度、小米等头部科技企业的沟通联系,推动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协同创新工作体系。

优化创新生态,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充分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结合京津冀园区各自不同资源禀赋,引导和推动人才、技术、信息等各类创新资源有序流动,合力构筑协作紧密、梯度有序、优势互补、产业衔接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格局。持续加强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落实好京津冀三地基础研究合作协议,支持创新主体跨区域开展联合攻关,深入推进共性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和合作。举办京津冀青年科学家论坛,推动三地青年学者在基础研究领域形成良好互动合作关系。支持中关村各类产业联盟、协会等社会组织组建专业领域对接平台,定期举办科技成果推介等活动,促进相关领域技术协作和产业协同。

聚焦成果转化,推动京津冀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聚焦医药健康、6G、空天信息、网络安全、智能制造、氢能等重点产业领域,定期梳理并发布应用场景需求侧清单和创新资源供给侧清单,布局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产业带动性较强的应用场景示范项目,进一步引导北京适用科技成果在津冀地区转化,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和供应链,以科技创新引领区域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京津冀三地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协同联动,建立健全供需清单式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加快培育跨区域技术转移机构及专业人才,持续支持技术转移机构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或与异地机构开展合作,积极推进区域内技术交易,持续开展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活动,促进相关领域技术协作和产业协同发展。鼓励三地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联合实验室,推广在北京创新研发、在津冀验证转化的协同创新模式。继续加大支持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力度,围绕前沿优势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同培育和筛选一批具有产业化发展前景的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成果,推动更多北京创新科技成果在津冀转化落地。优化跨区域产业链融通服务,继续推进三地科技创新券服务机构互认,不断加大京津冀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力度,着力提高技术研发、科技咨询、检验检测、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领域市场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服务。

(作者简介:张继红,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京津冀科技协同专题工作组组长)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