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4)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在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把国家安全提高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进一步突显了国家安全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意义,因而赋予了更大的使命感、责任感、时代感。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领国家安全工作

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鲜明的人民属性,着眼增强人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做到以下两点尤为重要:一是坚持国家安全的人民导向。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国家安全工作的方方面面,这是党的性质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国家安全的根本目的;二是坚持国家安全的人民基础。人民是国家安全的力量源泉,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始终强调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要求国家安全工作必须依靠人民,必须得到人民的认同和支持,必须充分动员人民的意志和力量。

何为人民?人民不只是一个政治概念、集体概念(people),也是由无数个群体、具体的人(individual)组成的。首先,需要关注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特定利益群体的利益。全国出租司机300万,网约车驾驶员500万,快递小哥500万,保安群体500万,卡车司机3000万,建筑业工人5000万,退伍军人5700万,各类残疾人8500万,毕业大学生每年1000万。其次,还需要关注那些关系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产业、行业,诸如社会治安、防汛抗旱、蔬菜粮食供应、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等等。

我们常说,离开人民群众就一事无成,这是说,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只有始终与人民在一起,才会不断发展壮大。我们还说,离开人民群众就有生命危险。只有与人民群众在一起,我们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四)提高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安全≠不出事。这就需要做到事前预防:防范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

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公共安全涉及的主要领域和主要举措: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以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例。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这是因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灾害的高风险区。本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亿元,因自然灾害每年大约有3亿人次受灾。

二十大报告还专门论述了如何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要看是否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是否有效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是否有效提高法治保障水平。这就需要做到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二是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三是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

(五)着眼全局而又聚焦战略重点

“总体性”和“辩证性”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特色。总体国家安全观首先意味着一种思维方法,要求以辩证、系统、联动的思维,认识到国家安全威胁的高度复杂,认识到国家安全要素的相互联动。总体国家安全观也是一种工作方法,要求国家安全工作要全面统筹、协调推进,又要注重聚焦重点,抓纲带目,着重关注带有战略性长期性根本性的安全问题,着力解决当前突出紧迫的安全问题。

在2014年4月15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11种重点领域国家安全,即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此后,鉴于安全形势的发展,金融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粮食安全,以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领域安全问题不断涌现,重点领域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

其一,政治安全。如果说,重点领域是主战场,那么政治安全就是主阵地。坚持政治安全为首要,以政治安全统领推进各重点领域国家安全工作。

政治安全,主要是指政权稳定、主权完整、政治制度的延续,以及意识形态的维护和发展。当前,意识形态风险主要集中体现为颜色革命风险,即美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以及对我国西化和分化的图谋。在我国快速发展以及西方治理问题不断涌现的大背景下,部分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自信有所减弱,对华意识形态防范和干涉不断抬头。意识形态在冷战结束三十年后重回大国竞争的焦点位置,成为当前中美战略博弈的重要内容。但总体来讲,随着党和国家的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发生全局性、系统性颜色革命的风险不大,但是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仍然存在现实的风险。2019年香港“修例风波”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次不成功的颜色革命。

加强意识形态建设,要抓住两个关键群体:一是广大年轻人;二是党员干部群体,包括理论和教育工作者。要着眼两个阵地:一是网络舆论阵地;二是学校教育阵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他还强调,要牢牢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被边缘化了。

我们还要注意到,意识形态建设,其实也是文化安全问题。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价值观念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正所谓“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为此,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其二,经济安全。这是基础性安全,是指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重大经济利益不受侵害,不断提高国家的经济整体实力、竞争力和抵御内外风险的能力。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部分高新技术领域也有突破性发展。同时应当看到,我国部分农产品、能源和矿产资源的生产还难以满足国内需求,大豆对外依存度超过80%,原油、铁矿石、精铜矿对外依存度超过70%。科技领域还存在短板和弱项,一些领域还面临“卡脖子”的风险。

这就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大关键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在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在5G、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领域积累更大优势。对个别重大产业技术问题,要探索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有效利用市场化手段,对重大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进行攻关,逐步实现重大产业技术的逐步自主自立。

其三,外部安全问题。在国内外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今天,国家安全建设必须有效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以“亲诚惠容”理念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提出推动构建均衡稳定的大国关系新框架,提出秉持正确义利观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提出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共商共建共享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中国通过一系列外交倡议,即价值倡议、规则倡议、方案倡议,推动了国际共识的塑造,增进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在世界大变局下,我们还要讲谋略,重运筹,在国际关系大分化大重组中始终保持有利战略态势。当前亚太地缘格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中国影响力不断上升的地缘经济格局与美国主导的地缘安全格局之间存在巨大断裂,这一裂痕仍有继续拉大的变数和可能。我们需要高度关注美日印澳四国准联盟的走向及东盟国家的相关反应,防止周边地区地缘战略压力出现显著上升。同时继续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利益和情感交融,增加对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编织起更加紧密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人心相通的命运共同体,不断提升在周边地区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中国还要注重弘扬国际统一战线思维和伙伴关系思维,不断深化拓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不断巩固战略依托,扩大战略回旋空间,利用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力量制衡美国及其个别盟友对中国的可能阻遏,在世界大变局中舒展中国外部环境并维护全球战略稳定。中国不会搞军事同盟,但也需要战略上的助力。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