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张鹏: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增强宏观调控有效性针对性——学习贯彻2024年全国两会精神(3)

(二)促进消费,扩大内需

2024年促进消费和扩大投资的重点,在于以旧换新和设备更新。那么接下来,我们如何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先来看消费品的以旧换新。

2024年消费品以旧换新,主要包含三大类,汽车、家电和家居厨卫。此外,一些符合要求的耐用消费品,也可纳入政策覆盖范围。实际上,我们在2009年时曾大力推动汽车和家电等消费品的以旧换新,但整体规模相较2024年而言并不大。当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汽车以旧换新的资金安排约50亿元,对家电以旧换新的资金安排约20亿元。这加起来约70亿元的财政资金,撬动了几百亿元社会消费品的消费规模。如今,汽车、家电以旧换新行动较之前有很大变化。当年,就汽车而言,以旧换新的范围较窄,主要是载重汽车和载客汽车等;就家电而言,农村家电市场处于扩张期,城市家电市场处于中后更新期,以旧换新市场空间总体有限。现在,我国汽车、家电、家装市场综合体量大,相当一部分产品使用年限较长,能耗排放较高,有的还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应该说,潜在更新需求进入了集中释放期。从汽车方面看,在用国三以及以下排放标准的乘用车超过1600万辆,其中车龄15年以上的超过700万辆;从家电方面看,平均每年约有2.7亿台家电超过了安全使用年限。所以说,此次社会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总体规模、政策力度以及所形成的促进效应,要远远大于2009年的以旧换新行动。

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既是增强当前经济增长动力、巩固回升向好势头的有力举措,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比如,家电的以旧换新,推动智能家居的进一步普及,改变人机交互方式,提升生活便利性、舒适性。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我们下班回家前,先用手机开启家里的电饭煲、热水器,预约煮饭、烧水。回到家后,水烧好了、饭也煮好了,我们泡好茶、炒好菜,一顿晚餐也就完成了。原来在家需要一个小时完成的事情,现在半个小时就做好了,大大提高了生活效率,使我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工作或兴趣领域。当然这里要强调,以旧换新是要建立在消费者的自愿基础上。此次消费品以旧换新中,中央和地方支持企业工作,也支持消费者行为,双向努力,共同发力,为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

(三)设备更新,供给创新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拉动有效投资、提升发展质效,是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此次设备更新是工业企业、服务业企业开展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举措,为企业采用新设备提供良好条件,并通过相关政策承担或化解企业折旧负担。

从设备更新的角度看,2023年,我国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投资规模约4.9万亿元,随着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设备更新需求会不断扩大,初步估算将是一个年规模5万亿以上的巨大市场。我们上一次出台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是2022年9月。当时涉及的领域较窄,主要包括教育、卫生健康、文旅体育、实训基地、充电桩、产业数字化转型等,采用专项再贷款政策,再贷款额度为2000亿元以上,利率1.75%。并要求专项支持金融机构以不高于3.2%的利率向制造业、社会服务领域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设备更新改造提供贷款。在商业银行方面,此次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利率是1.75%,上限是3.2%,两者利差小于等于1.4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可获得的实际利差保持在145个基点左右。有了正常的利差收入,商业银行就愿意推进此事。同时,中央财政为贷款主体贴息2.5%,2022年第四季度内更新改造设备的贷款主体实际贷款成本不高于0.7%。可以说,此次设备更新改造的资金成本几乎为零。在这个过程中,老设备的加速折旧、淘汰会带来一定的残值损失。按照当时的规定,企业购置一台新设备,其价款可以抵税,而且是两倍抵税,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设备的折旧成本。可见,推动设备更新改造,有百利而无一害。

2024年,我们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将充分借鉴上一轮政策中的有效举措,重点聚焦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7个领域,设备更新换代需求巨大。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很多设备保有量位居全球第一,2023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已超过160万亿元。随着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对于先进设备的需求还在不断增长,因此要围绕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等方向,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同时,结合推进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分类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支持交通运输设备和老旧农业机械更新,推动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更新升级,带动更多先进设备的生产和应用。

(四)增加民生投入,加强保障

第一,受益范围不断扩大。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我们现在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1亿人,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有4400万人被纳入低保和特困救助范围,每年约1亿人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到国家资助,1.59亿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除学杂费并获得免费教科书。这是我们民生保障领域获得的历史性成就。

第二,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比如,2019—2023年,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520元提高到640元,每年增加30元,2024年还将再提高30元。

第三,投入力度越来越大。2019—2023年,全国教育支出增长18.5%,社保和就业支出增长35.8%,卫生健康支出增长34.4%。尤其是在三年疫情压力之下,我们的投入力度仍是越来越大。2024年,教育、社保和就业预算安排都将超过4万亿元。

(五)化解债务,降低风险

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强化源头治理,远近结合、堵疏并举、标本兼治,会同有关方面不断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加快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第一,加强地方政府法定债务管理。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主要思路是结合资金需要、风险管理、市场需求来优化。比如,我们现在要建一个项目,建设期约3年,运营期约10年。也就是说,我们通过10年运营来收回3年的投入。从发行债券考虑,一是发行15年期债券比较合适,因为债务期限与项目的资金需求期限基本一致;二是如果发行15年期债券,要避免与其他债券到期区间叠加,以免形成集中到期的还款压力,无法保障有效还款;三是从完善国债收益率的角度发行15年期国债,或是先发10年期、再发5年期。

另外,科学合理安排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统筹安排公益性项目债券,完善专项债券“借、用、管、还”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际上,专项债券是一个项目债券,其“借、用、管、还”都依托于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承担了第一担保责任的地方政府,在管理上也是责无旁贷的。因此,地方政府要完善专项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保障项目质量,提高有效管理运营收入,增强地方政府偿还债务能力。

第二,进一步推动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见效。巩固前期化债工作成果,指导督促地方严格落实主体责任,通过安排财政资金、压减支出、盘活存量资产资源等方式逐步化解风险,在债务化解过程中找到新的发展路径。比如,形成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新模式,资产投资和运营发展的新关系等。

第三,严格违规违法举债问题监督问责。健全跨部门联合惩戒,严格落实地方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坚决查处新增隐性债务和不实化债等行为,发挥典型案例警示作用。

第四,着力构建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有序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分类推进融资平台改革转型,持续压减融资平台数量。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