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刘来福:奋进新征程 协同发展谱新篇——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引领河北开新局(4)

(三)拓展协作范围,重点领域实现率先突破

第一,在交通一体化方面,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2023年,京张高铁、京雄城际建成投用,京秦高速全线贯通,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格局基本成型。

第二,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持续推进京津冀污染治理联防联控机制建设,京津水源上游流域生态补偿实现全覆盖,首都“两区”建设成效明显。

被称为“华北之肾”的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淡水湖泊,143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条沟壕纵横交错。它对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作用。曾几何时,白洋淀受到工业污染的严重影响,导致大量水生动物死亡,一些河段水质一度呈“酱油色”,气味刺鼻难闻。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后,白洋淀的修复和保护力度空前加强。当地通过关闭污染企业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通过持续补充水供应,退耕还湿。经过6年多的努力,白洋淀水质从雄安新区设立之初最差的劣五类提升至三类,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同时,白洋淀生物多样性水平进一步提高,野生鸟类有276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70种;野生鱼类有48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21种,重现了淀水清澈、鱼游浅底、鸥鸟翔集的美丽画卷。

第三,在产业升级转移方面,坚持谋定后动、合理布局,精准定位、错位承接相关产业转移,携手京津打造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链,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实现历史性突破,2014年以来河北累计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4.3万余家。

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人才等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引领高质量发展。十年来,河北在对接经济、服务京津中发展自己,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类型。

一是创新链延伸型。京津冀三地携手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并设立天津、通州、燕郊等分中心。2023年11月,京津冀三地人大常委会同步作出《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提出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协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作为北京中关村的第一个京外机构,保定中关村2015年4月挂牌以来,已吸引300多家知名企业或机构注册办公,有一半以上企业来自北京。一个中关村,花开京津冀。十年来,中关村企业在津冀累计设立分支机构超过1万家。

二是“政策飞地”型。我国医药行业实行属地管理,药企须在注册地生产和接受监管。依托在全国首开先河的医药企业“异地监管”政策,曾经是盐碱荒滩的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如今聚集了上百家药企。这些北京药企外迁沧州后仍保留北京身份,产品还是“北京药”,仍由北京市有关部门依法实施许可、认证和监管。这一政策创新解决了药企跨省转移审批难题,药企保留“北京药”品牌效应和首都市场。

三是一体化发展型。廊坊北三县与北京通州区仅一河之隔。2020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北京市、河北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提出充分发挥北京城市副中心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北三县协同发展。2021年,《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积极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四是携手共建型。唐山曹妃甸有港口、土地和巨大发展空间,北京有曹妃甸急需的科技、教育、人才等资源。2014年,京冀签署《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北京派干部到曹妃甸任职、挂职,加快产业协作,共同打造环渤海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目前,曹妃甸累计承接北京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39个,完成投资1705亿多元。

五是交通廊道型。河北打通拓宽对接京津干线公路44条段、2552公里,京津冀地区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高速公路网络日益完善,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快速流动。

依托京张高铁等4条铁路和延崇高速等5条高速公路,塞外张家口全面融入北京“一小时交通圈”,带动当地体育文化旅游、冰雪、大数据、可再生能源、现代制造、绿色农牧等六大绿色产业。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规划》。京张两地将携起手来,努力建成奥运场馆赛后综合利用国际典范、国际冰雪运动与休闲旅游胜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和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样板。

(四)夯实关键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呈现新气象

河北积极完善合作机制,健全三省市党政主要领导会商机制和常务副省(市)长联席会、协同办主任联席会议制度,与京津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形成更加紧密的协同推进格局,不断增强协同发展动力。

(五)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京津冀人民福祉稳步增进

拥有1亿多人口的京津冀地区,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具备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天然基础。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十年来,河北借助京津优势,彰显鲜明的人民立场,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安排,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全面融合。

第一,家门口看名医,减少异地奔波。京津冀医疗合作,有效缓解了京津大医院“人满为患”、河北及全国各地患者跨省奔波异地看病的矛盾,取得双赢之效。

十年来,京津冀已携手建设了40个医联体,实现河北设区市全覆盖。河北与京津共建8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三地互认71项资质资格。312家医疗机构与京津373家医疗机构实现50项检验结果互认,295家医疗机构与京津208家医疗机构实现30项影像检查资料共享。2023年,京津冀取消异地就医备案,49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70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普通门诊费用直接结算。首次在全国建成三地协同适用的代谢性疾病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立统一管理中心平台和患者信息库,实行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京津冀三地公共卫生领域的全面合作,带动了区域医疗水平整体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明显增强。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