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深化科技融合机制,继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就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
为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
第一,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要用健康美好、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提升人们的价值和审美,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实,更加有力量、有方向。
第二,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文化产品既有商品属性,又是社会公共产品。这要求我们的文化市场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又不能完全由市场来决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文化产品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当然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然而,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近年来,出现了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文艺精品,影视剧《觉醒年代》《我的阿勒泰》等。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自2025年1月29日上映以来,在中国内地累计票房超154亿元,成功登顶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在全球影史票房榜位居第5名。
(二)科技赋能文艺创作,提高文化原创能力,构筑中华文化的新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提高文化原创能力,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孕育催生一批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构筑中华文化的新高峰。”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在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中巩固文化主体性,牢牢掌握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主动权,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不断谱写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第一,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完善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化创作能力。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形式,拓宽了文艺空间,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如今,在当代影视剧的创作中,大量使用AI虚拟场景制作,大大提升了画质质量和后期特效;视觉艺术采用数字工程技术,舞美等特效效果大大提升。
第二,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推动文艺创作出精品现高峰。文艺创作、学术研究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中心环节。通过完善符合文化领域特点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创新创造的文化生态,推动高水平文化人才、高质量文化成果不断涌现,展现出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作的繁荣景象。
(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和信息化转型
在文化建设中,党中央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改进文化创作生产流程,推动‘硬件’和‘软件’全面升级,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2004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440亿元,2022年增加到53782亿元,增长14.6倍,年均增长16.5%;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2.13%提高到2022年的4.46%;2004-2022年文化产业对GDP增量的年平均贡献率为4.8%。
第一,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文化产业发展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通过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品牌、提高文化产品质量等一系列举措,提升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要利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发挥民间戏曲、武术、杂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打造民族特色品牌,展现历史风貌,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建立国内统一的文化产业市场,助推文化产品走向世界。
第二,加快文化与旅游产业、体育产业、传媒产业等融合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从2012年的480.1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280.4亿元,年均增长9.3%;全国人均文化和旅游事业费从35.5元增长到90.8元,年均增长8.9%。现在,假日经济带火多地文旅项目,“文艺+文旅”融合效应充分彰显,“文博热”“文物热”“文创热”“非遗热”持续升温,“国潮”“国风”“新中式”火爆出圈,泡泡玛特以“文创品牌”拉布布风靡全球。
第三,科技创新赋能文化产业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业态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成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2012年文化新业态实现营业收入6439亿元,2022年达到50106亿元,年均增长22.8%;占全部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比重由2012年的8.3%提高到2022年的30.3%。2012—2022年文化新业态行业对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增量的贡献率达49.8%。文化创新产品广泛传播,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网络表演、数字出版等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兴文化业态,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