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崇德向善,养志育人,人民精神富有,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坚定文化自信,最终就体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要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
文化强国建设始终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人民性、民族性乃是文化的根本属性。中华民族是我们文化的主体,文化强国建设的主体性首先就表现在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精神上独立自主,坚持文化上自立自强。总的来说,文化自信和精神独立自主是新时代伟大变革的重要体现,中国人民焕发出强烈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是新时代伟大变革的显著标志。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生活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属性。我们党的文化使命,就是要创造属于人民的新文化。建设文化强国要把人民文化需求放在首位,努力建设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文化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文化服务人民,离开了人民,文化就失去了根基。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人民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充实。把文化自信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全面养成昂扬向上的民族风貌和理性平和的民族心态。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就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回望百余年奋斗历程,我们党之所以历经沧桑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在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中,我们锻造出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三牛”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等时代精神,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成为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如今,中华民族走上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探索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一,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坚持走自己的路。毛泽东同志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实现文化自信历史转换的关键原因,就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功开创了实现民族独立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同志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人民在接续奋斗中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彰显了精神面貌和思想文化的自信、自立、自强。
第二,以文弘业、以文培元,涵养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自信。近年来,从文物资源数字化转化、数字化共享持续推进,到《复兴文库》、“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出版,再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国家版本馆等文化殿堂相继落成,我国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在新时代伟大变革中,中华文化强力回归,中华文明璀璨再现,中国人记住文化乡愁,展现出坚定文化自信。
(三)培养时代文化新人,建设高水平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创造核心在人。”建设文化强国,要把育人才、建队伍作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统筹各类人才培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
第一,建立健全文艺和学术评价体系,完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激励机制,营造识才、重才、爱才的良好政策环境。要大力培养德艺双馨、“艺术+科技”的复合型人才;以创新、质量、实效和贡献为导向,改革文艺人才评价和引进机制;积极构建人才培养、发现平台,不拘一格、大胆选拔和使用人才;从思想政治、传统文化素质、科技创新意识和艺风艺德等各方面,加强对新时代文化人才的思想引导;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鼓励优秀文化人才面向社会,直达基层,服务人民,畅通文化人才的实践渠道。
第二,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2012年,中宣部对文化名家工程与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理论、新闻、出版、文艺四个领域)人才培养工程进行调整合并,统一实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重点资助扶持一批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和文物保护、文化经营管理、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名家人才,承担重大课题、重点项目、重要演出,开展创作研究、展演交流、出版专著等活动,入选人才总数已超2000人。
四、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华文脉
在五千多年历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博大精深、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近代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同时,也面临如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潮流中推动文明复兴、文化进步的时代命题。这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新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基因和密码。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历史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最大底气
第一,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概括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全面深刻地总结了中华文明的整体特征和精神内涵。正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的传承性和创新性,使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中绵延至今,为各族群众所共享,为子孙后代所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
第二,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纵观中外历史,除了中华民族,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够长时间保持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古老的中华文明与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并称为历史最悠久的世界四大文明。但埃及、两河、印度三个地方的古代文明后来因种种原因由盛而衰、最终消亡,唯有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今天。这给了我们最大的历史自信。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朱熹园时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相结合的过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深深扎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