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促进和谐,发展巩固和谐,稳定保障和谐——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2)

核心提示: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过程来看,我们要处理方方面面的很多重大关系,比如说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体制改革的关系;在区域发展问题上,东中西部的关系怎么处理?在各个行业之中怎么做到和谐发展?这都是我们要正确处理的、全面落实的方方面面的关系,但是在这一系列重大关系当中,我认为最大的关系就是改革、发展、稳定与和谐的关系……

二、从理论层面看

六中全会还作出一个很重要的判断,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作为理论工作者,我感到这个判断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就讲两条。

第一条,这个判断把我们党对和谐社会的认识与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的观点贯通起来。大家知道,在理论上,我们党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当然我们党所讲的马克思主义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见到社会主义社会,他们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只是做了一些原则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一般是在两种情况下论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的:一是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时候,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做了一点预测;另一种情况是在分析资本主义弊端的时候,提出未来社会主义应该是这样子,比如资本主义为什么那么黑暗,那么剥削广大老百姓,那么贫富不均,他们认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制度,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讲,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跟资本主义社会根本不同。

第二种情况就是想象,空想式的。这里谈谈空想社会主义。那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还是很有本事的,人家在一二百年前,就给我们后人指出了共产主义应该是怎么样子的。但是正因为他为未来的社会描述的太详细了,所以这样的社会只能是空想。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当中有一个是欧文,他甚至进行了社会主义的试验。欧文这个人很有本事。他本身是学建筑的,他感到资本主义社会不行,资本主义制度不合理,他一直想用自己的行动来搞一个合理的社区。他是有产者,他把自己家里的财产变卖,到了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买了一块地,在资本主义汪洋大海当中,搞了一个共产主义移民区,也就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块特区,比我们深圳还早得多,后人称之为共产主义特区。因为他是搞建筑出身的,所以在这个特区里面,厂房是他设计的,商店也是他设计的,居民的住房也是他设计的,共产主义社会居民住的楼房是五层楼,四五层楼是女同胞住的,一二三层楼是男同胞住的,男女分开住,衣服穿的差不多,甚至食堂也是他设计的。他不想剥削人,他把剩余的产品都用来放在提高工厂的再生产上面,所以路易斯安那州这一块共产主义移民区曾经搞得红红火火,很多记者去采访他。欧文很得意,说我这个社区的情况就是未来共产主义的蓝图。其实,对未来社会你想得越周到越细致,越是容易陷入空想。当然这个移民区没有存在太久,因为周围是资本主义汪洋大海,因为大家都来吃大锅饭,游手好闲的人也进来,最后破产了。

但是不管怎么样,欧文还有圣西门、傅立叶,这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感到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今后肯定要出现一个比资本主义合理的更高明的社会制度。因为陷入空想也就不能成功,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评空想社会主义的时候,还表扬了他们,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提倡未来和谐社会的主张是很积极的,认为未来社会是和谐的,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上是和谐的。

下面讲讲列宁和斯大林。大家知道,列宁、斯大林跟马克思、恩格斯不一样,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列宁、斯大林是属于双肩挑的干部,一个肩膀曾经挑起社会主义革命的担子,另一个肩膀挑起社会主义建设的担子。特别是列宁,领导十月革命成功了,十月革命成功以后,虽然列宁在1924年去世,但是他有四到五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列宁跟后来的毛泽东邓小平一样,很善于总结经验。列宁在总结仅有几年的苏维埃社会主义经验的时候,提出一个重要的判断,这个判断实际上提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和谐的。列宁讲到,对抗和矛盾完全不是一回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列宁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抗没有了,因为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对抗,不像资本主义制度一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抗的关系,但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有矛盾的。列宁还讲,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够依据科学的原则,进行社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按劳分配、宏观调控;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使所有的劳动者过上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而且,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其制度决定了她应该帮助农民,应该消除城乡对立,应该把国民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相结合之上;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发扬民主,克服官僚主义,改革国家机关制度等。列宁的话其实讲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上是和谐的,为什么?消除了对抗。虽然他没用和谐这个词,但是也包含了这个意思。

至于斯大林,那就很复杂了。我们党对斯大林的评价是功大于过,但是我们国家理论界、世界各国学者对斯大林评价是很不一致。前几年特别苏联东欧剧变之后,对斯大林贬低得很厉害,说斯大林是政治流氓,是白痴什么的,非常混乱,但是斯大林在二战中的功劳是很大的。去年我率团到德国,深深感到,德国人从来不忌讳在二战中犯下的罪行,同时对斯大林也是比较客观的。他们认为,在二战的后期,苏联红军和斯大林的功劳比美国和英国要大,斯大林在柏林是很有威望的,德国东西界限是他定的,罗斯福和丘吉尔看到他也得敬畏几分。我们在参观柏林的时候问过德国人,我说东西德国的界限是斯大林划的,怎么苏联红军的墓修到你们西柏林呢?他们说这是斯大林定的,是美英妥协同意的,因为柏林是斯大林攻下来的,苏联红军牺牲很多,所以斯大林说一定要把烈士墓修到西柏林,然后有个规定,只要穿着苏联军人的制服,根本就不要身份证、什么出国护照之类的,完全可以自由进入,从东柏林到西柏林。我们今天还能体会到斯大林的余威,包括联合国的否决权也是斯大林发明的,联合国创始原有五个国家,美、英、法、苏联、还有中国,那时候中国还是蒋介石掌权。蒋介石当然还是比较听苏联的话,但是蒋介石不是共产党啊,所以苏联认为,自己在联合国当中永远是少数,因此提出一个否决权的原则,只要一方不同意,就不能作出决议。应该说斯大林设计的联合国的否决权对我们中国也是有利的。邓小平讲过为什么西方国家包括美国也不敢拿我们怎么地了,因为我们手中有两张王牌,第一张王牌我们手里有原子弹,60年代就造了;第二张就是否决权,就是你美国佬有事也要找我商量,怕在我们这儿通不过。

但是在社会主义矛盾问题上,斯大林在理论上倒退了,从列宁的起点上倒退。1936年在苏联基本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斯大林曾经发表一个讲话,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之后,苏联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完全适应,没有矛盾。这个判断一出来,麻烦就有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完全适应,那你苏联社会还要继续向前发展,这动力来自哪里?因为哲学上讲,动力来自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理论上的矛盾,苏联理论界就整出一个很奇怪的理论,说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政治上和道义上的一致,这是推动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动力。这个观点、这个判断不能回答苏联在实际生活中还存在着阶级矛盾、还存在着尖锐的阶级斗争的问题,所以后来看到在苏联的实际生活中还存在着尖锐的阶级斗争时,斯大林又从原来的观点跳到了另外一个极端,提出苏联国内的实际生活中的阶级斗争完全是来源于外部的帝国主义势力的渗透,进而提出一个判断:社会主义越是胜利,阶级斗争愈加尖锐。这样实践中就犯了肃反扩大化的错误,而且这个扩大化错误的后遗症很多,苏联后来的解体都与此有联系。

把和谐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联系起来,并对这个问题有一系列自己系统看法的是中国共产党。下面我介绍一下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这三个时期。我们先讲讲毛泽东。

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是个转折。在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讲到,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跟旧社会相比,性质有了根本不同,它不是对抗性的,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的得到解决。首先承认这个矛盾,然后再看到这个矛盾不是对抗性的,跟阶级社会相比,他是可以在制度本身得到解决,正因为如此,毛泽东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还要正确处理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重大关系,还制订了双百方针,提出要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等。在这个问题上,转折点是毛泽东,因为斯大林倒退了,所以毛泽东转过来,社会主义社会不是说没有矛盾,基本矛盾还是这两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但是跟旧社会比,这个性质是不一样的,它不是对抗性的。

下面讲邓小平。邓小平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比毛泽东又前进了一大步,这很正常,因为他有这个实践。邓小平指出,他在总结“文化大革命”中讲到,尽管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也会犯错误,甚至像文化革命这样长期性、全局性的错误,但是我们能够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用自己的力量比较迅速的克服错误,这说明,我们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有优越性的。经过十多年的思考,1992年他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概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虽然没有出现社会和谐这个词,但是我们从五句话当中,可以理解,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当中,包含着这个思想,就是社会主义与生产关系从本质上来讲,它是和谐的,不是对抗的,为什么?因为它可以消灭剥削制度,它消灭了两极分化的制度,而且最终它可以达到共同富裕。实际上邓小平是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生产关系就是基本制度)的层面告诉人们,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和谐的。邓小平认为,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面,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成果,应该属于人民,我们国家可以做到,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可以正确处理人们内部矛盾,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而且邓小平提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所以说,在社会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又前进了一大步。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这个问题上也是进一步发挥了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大家知道,邓小平时期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但是在江泽民时期,又提了一个政治文明,就是三大文明要协调发展。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他讲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我们要在促进三大文明协调发展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所以江泽民在论述社会主义本质的时候,把全面发展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应该说这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的一种发挥和发展。并且,最早在我们党的文件当中用和谐这个提法就是从江泽民开始的,大家可以打开《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他在十六大上作的报告,有三处用到了和谐这个提法,第一处是在论述“三个代表”的时候,在谈到要正确对待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中指出,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第二处就是他在概括2020年我们达到全面小康的六条重要特征的时候,用了社会更加和谐;第三处是在十六大报告的第六部分讲到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回顾历史,我们会理解六中全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这个判断的历史厚重感,这个判断的重要性,在于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同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的观点是贯通起来的。

第二条,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意义在于,它给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这个我们就简要地讲讲,因为我们在座的可能搞理论工作的不太多。这点对理论工作者来讲是深受鼓舞的,为什么给我们留下很大的空间呢?因为你既然承认和谐社会是本质属性,那么它就会渗透在一切领域。大家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各种各样的属性,但在唯物辩证法看来,只有一个本质属性,而且本质属性是渗透在其他属性当中的。既然承认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那么它就要渗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切领域——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正因为如此,是否实现和谐,可以作为今后我们判断工作领域政绩好坏的一个标准,这为今后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推进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列宁有一次在跟托罗茨基和布哈林辩论的时候,说有一篇文章讲得好,在讲本质属性和各种属性的关系时,他以茶杯为例子,说茶杯有各种各样的属性,装水的时候是茶杯,放笔的时候就是笔筒,当我们把它当一个观赏物的话,它就有一种观赏物的属性,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样,就说这个茶杯什么玩意儿也不是。列宁批评托罗斯基和布哈林,搞社会主义,这个也是,那个也是,它还有个本质属性,茶杯的本质属性就是茶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就是社会主义。刚才讲,我们尽量把社会和谐提高到本质属性的时候,说明它可以渗透到一切领域,既然它是本质属性,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的,那么实现这个基本制度层面的和谐,是要经历漫长的过程的,不像有些记者认为的到2020年就结束了。

六中全会不可能对和谐社会的整块问题进行阐述,这个任务可能要留到十七大,所以刚才讲到,我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介绍了两大理论创新,这两大判断完全是一种理论创新,当然它不仅仅是这两部分,还有很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是什么?是我们共同建设、共享发展成果,这是很重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怎样一个社会,是共同建设、共享建设的社会。如果建设成果让少部分人享有,不是让大部分人享有,那这个社会也不是和谐社会,这是趋势,也是六中全会的亮点。

责任编辑:杨婧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