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相关理论及实务(2)

核心提示:喉舌类媒体比较好管,他们是哪壶不开不提哪壶。但是现在大量涌现的商业媒体,包括网络媒体他们更注重抓人的眼球,于是,他就哪壶不开提哪壶,认为不开的水才是新闻。这是要应对的一个变化……新闻发言人,包括官员面对记者,要少用社论语言,多用媒体语言,多传播,少宣传……如果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第一声音应该是政府的声音,否则工作就被动了

所以我认为,根据中国国情,新闻发言人应该有这样三个转变。

第一,从常态环境到拟态环境的转变。常态环境就是我们现在的状态,日常生活的状态。拟态环境是媒介或者是大众传播营造出来的一种新型的环境。实际上,在大众传媒面前是一个全新的生活的环境,所以,作为新闻发言人,应该有这样一个意识,镜头对着我,摄像机对着我,这时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肯定跟常态环境下是不一样的。

但目前我们很多领导干部这个意识比较淡漠。一般来说,我们在讲话的时候,因为常态环境都是一样的,但是媒体一到,摄像机一架,闪光板一打,有时候还要架上几个聚光灯,在这样环境下,你可能就是另外一个人了,就不是原来那个常态环境之下的充满风采的领导了,你可能会转变为另外一个形象。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说2003年我们第一次做北京市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当时准备推一批新闻发言人,他们都是所在单位的二把手,这些领导很年轻,形象很好,语言能力也比较强,应该说常态环境下都没有问题,口若悬河,风度翩翩。特别是我们寄予厚望的新上任的发言人,他的形象非常好,长得像濮存昕,口才也非常好,口齿非常清楚,讲话也非常流利。但是,第一次上电视没有做彩排,第一次在媒体面前亮相说,“各位记者下午好,我们现在开始进行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在以胡耀邦为总书记的”——当他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赶紧改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因为第一句话就说错了,可以明显感觉到他非常紧张。他的环境变了,从常态到拟态。在常态环境中,这样一个小错不算什么,问题是如果你在媒体面前第一句话就说错了,后面就非常紧张。一个三分钟的开场,他出了四个口误。我们说人会晕车、晕船,可能很多人也会晕镜头,因为第一次到镜头面前,环境就变了。

这个例子说明的问题就是,在媒体面前其实是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在这样情况下就希望各位临上电视前要彩排,不然要犯同样的错误。口误是不可怕的,中央电视台记者们尽管都叫国嘴,但是也经常犯口误。任何人都会紧张,问题是你适应不适应这个拟态环境。你的错误会被媒体无限放大,你可能在开会的时候说一句,无足轻重,但是在媒体的拟态环境下,会被无限放大。我说了,商业媒体的特点就是哪壶不开提哪壶,用学术上语言来说是反常放大,反常的行为会被无限地放大。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适应这样的拟态环境。

第二,实现从宣传到传播的转变。我们以往习惯的是宣传,长期以来我们传播信息的机制都是宣传机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宣传的策略用得非常成功。目前我们为什么要推出新闻发言人机制呢?我想这是一个过渡,因为宣传这是一个单项的或者说是一个点对一个面,比如说我们熟悉的人民日报社论,就是很典型的宣传方式,人民日报是一个点,代表中央,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传递一个信息,这个是面。

责任编辑:陈航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