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刘海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也很荣幸,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一起共同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一个话题。主要探讨四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和谐,第二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第四是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什么是和谐

和谐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的概念。和谐显然是由两个字组成的,其中和是基本的概念。有专家考证,甲骨文里头就有“和”字,“和”的思想源远流长。那什么叫“和”?战国时期有一部典籍叫《国语》,给“和”下了一个最初的定义,“以他平他谓之和”。他和他下棋,下成了平局叫什么?叫平棋,这就叫“以他平他谓之和”。所以强调的是矛盾的双方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形成的一种势均力敌的均衡的状态,这叫“和”。

“谐”也是和的意思。《春秋左传》有这样的一个说法,“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跟音乐一样的和谐,没有不谐的地方,和谐由此产生。到东汉的时候,著名的文字学家徐慎写了一部著作叫《说文解字》。其实就是字典了,他给“和”下了一个更为简明扼要的定义,“和”相应也。相应,相适应,相照应,相对应,相配合。所以根据我们中国人对这个“和”的理解,所谓的和谐就是构成事物的不同要素或者说是矛盾的双方,在对立统一的辩证运动中,相互适应,相互配合,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形成的一种相辅相成的均衡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对立的面是无序,是冲突,是分裂。由此我们还可以引申出一层意思,实现矛盾双方相互妥协的一种和平的调节行为。调和,媾和,讲和,和约,和谈,都是这个意思,这是和谐的内涵。

那么我们要理解和谐,理解和谐社会,首先要树立四个基本概念。这涉及到我们怎样看待社会,涉及到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什么样的眼光眼界,来看待和谐社会的问题。

第一个概念是多元。和谐是建立在事物的多样性的基础之上,所以讲和谐必须尊重事物的多样性。

第二个概念是差异,讲和谐不是否认差异,而是实现有差别的统一。所以孔老夫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求同存异就叫和谐。

第三个概念是矛盾,讲和谐不是否认矛盾。我们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社会上确实有一种议论,说现在社会矛盾这么多这么突出,你谈什么和谐啊?那个意思是说,社会上有矛盾你就不要谈和谐,你谈和谐就是掩盖矛盾,否定矛盾不利于解决矛盾。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学马列,学哲学,学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究的是什么?矛盾的普遍性,在矛盾中否认不了。那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说法?这就是因为过去这个理论教育使人们树立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的哲学。你谈和谐,谈和谐那叫机会主义、修正主义、改良主义,要加以批判,加以抵制,那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斗争的哲学对不对?我说也没有错。不仅共产党人的哲学是斗争的哲学,只要哲学承认矛盾,必然也是斗争的哲学。因为矛盾存在的一个常态的现象就是斗争性。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的一种倾向,就叫斗争性。

为什么后来这个指导思想出现这个失误了,排斥调和,排斥改良呢?就是因为我们把哲学意义上的斗争跟社会生活中的斗争混为一谈了,又把社会生活中的斗争和阶级斗争混为一谈了,又把阶级斗争归结为你死我活的一种极端的行为。所以大家看,思想越走越窄,最后钻进了牛角尖。那今天我们从矛盾的这个角度来看,矛盾确实有斗争性,但是这个斗争极可以呈现出激烈的行为,也可以呈现出和平的状态。说斗争你不要望文生义,认为所有的斗争必然是一种激烈的行为,不是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学术争鸣,其实从广义上都是斗争,但是这种斗争呢,并没有伤害对方,如果这种斗争运动得当,会推动社会的发展,认识水平就提高了。

所以,今天我们讲和谐,也不是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排斥极端的方式,解决矛盾。你外敌入侵了,陈水扁独立了,我们的武装力量能坐视不管吗?这些我们不说,社会上的刑事案件、刑事犯罪行为,党内严重的消极腐败现象,对此还是要讲究严厉的打击,你不打击就不可能维护社会的稳定,维护社会的和谐。但是我们说,大量的社会矛盾,还是要通过和平的方式去解决。当然,你运用哪种手段去解决矛盾,并不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愿望,而是取决于矛盾的性质、矛盾的环境以及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等因素,但不论用什么样的办法去解决矛盾,追求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均衡。

第四个概念就是均衡。这是一种眼界,就是我们看待事物、看待社会、看待和谐社会应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我说应该以这四个概念来考察我们的现实。运用这样的眼光,来观察我们的改革开放,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然会得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结论。比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这个社会是多样性的还是单一性的?显然是多样性的,或者是日益向着多样性的方向发展的。因为最主要的一个多样性就是经济成份的多样性,过去是生产资料单一的公有制,现在呢,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这不叫多吗?经济成份多样了,那当然人们的就业方式、生活的来源、身份也呈现出多样性了。这种现象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价值观念也是多样性的。

我们要承认和尊重这样一个现实,正是多样性导致了社会差异的扩大。当然这个社会普通存在的差异,人与人不一样。什么不一样?长相不一样,穿着打扮不一样,所以青年男女谈恋爱,搞对象,先看看长相如何,般不般配。般配叫和谐,不般配恐怕就不叫和谐了。但是除了长相,还看许多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呢?恐怕还是收入吧。大家都说钱是身外之物,可是身上没钱什么事也干不成。所以,现在这个差异是什么差异,主要是收入上的差异。全社会的关注点、目光恐怕都聚焦在收入分配的领域了。于是有了分配不公、贫富悬殊、差距拉大、两极分化等说法,说明了什么?都是说收入的差距。

学术界有许多的观点是不同的。老百姓没有一个因为拥护这个观点、反对那个观点,上政府门前静坐去,上访去。没有,关心的都是差距。所以你看北京这个高速公路系统设计就有点问题了,你进入高速公路入口的时候,拿一张票,等你出来的时候就费劲了。出来费什么劲?横杆横上,红灯亮了。不让你过,干什么?你得先掏钱,买路钱吗?掏钱了,乐了,绿灯亮了,杆也起来了。而且那个计算机还发出一种清脆悦耳的声音,你好,五元,你好,十元。时间长了我才弄明白,那不是给咱们司机和乘客问好的,那是给这个五元十元问好的。

我们这些年差距是不是拉大了?实事求是的讲,是拉大了。就拿这个区域性的差距来讲,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到1952走向正规了,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那个时候内地和沿海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上的差距是1:1.43。换句话说,沿海比内地高43%。后来我们实行了均衡发展战略,但很遗憾,差距还是扩大了。到1978年的时候,从1:1.43扩大为1:1.6,扩大的幅度并不大。那么从1978年到2004年,这个时候不叫内地和沿海了,而叫西部、中部和东部,西部和东部在人均GDP上的差距是1:2.6,中部和东部是1:2.06。相对于解放之初,相对于改革开放之初,差距都有所扩大。那么横向比较一下中国,除了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我们国家总体区域的差距,大体上是5倍,国际上的平均水平一般来说在2.5倍。发达国家当然低于2.5。发展中国家比较高,像印度是3.3倍。横向比较,我们的差距也显得过大。

在我国城乡之间居民收入的对比,1985年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1.86:1,郊区的农民挣了一块钱,北京市市民挣了一块八毛六,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到了2004年,这个差距扩大为3.2:1。而且这个数字啊,仅仅是统计资料显示出来的结果,有些因素你是统计不了。假如一个城里人和一个农村居民,俩人都是穷人,两个家庭都是一样的穷,叮当三响,就一辆破自行车,那也能看出差距来。城市的这个居民骑着这辆自行车去办事去了,跑的可能是宽阔的柏油马路。农村的居民,跑在泥泞的乡间小道上,能一样吗?就是你把这个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事业,包括交通那些便利、福利都考察在内,实际的差距恐怕还要大。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