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本币升值的过程中,突然以国际通行货币衡量的购买力的增加,国内居民主要会投向不可贸易品,实际上主要是房地产、股市。在财富效应的吸引力下,又会出现流动性的效益,也就是说本币升值,境外的投资者预期该国的本币升值,就会把大量的钱投到这个国家。比如日元升值,大量的美国投资者、欧洲投资者会将美元、马克换成日元,换成日元之后干什么?他们肯定不会傻乎乎地把钱存在银行,而是去买日本的股票、房地产,所以股价上扬、房价上涨。
最近有人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到了拐点,我觉得未必,在后面我会提到,除了财富效应、流动性效益之外,在币值重估的过程中,银行业通常会变得不谨慎,会将钱投入到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中。当时日本就有这种情况,尽管日本的商业银行不能够直接把钱拿去炒股、买房地产,但它可以通过下属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信托公司、证券公司间接地把钱投入到这些市场。
1988年的日本还出现了一个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的资本金必须超过银行资产的8%,但当时考虑到日本和德国银行业大量持有非金融企业的股权,所以对8%的股权有个特殊的规定,允许日本和德国的银行将未实现的股权增值部分计入资本。说白了就是,银行如果持有企业的股权,企业股票价格上涨后,银行本身的股权也增值。银行本身的股权增值后,它的资本金超过了8%,就可以放贷款。如果银行贷款又流入股市,持有的企业的股权价格又上涨,银行的股权也上涨,它就又可以放贷款,形成了放大效应,推动了日本股市以及房地产市场的飙涨。
币值重估型的牛市什么时候结束呢?非常简单,当本币升值升不动的时候,股价、房地产价格就要暴跌。实际上日元升值从1989年开始就升不动了,这跟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关,类似于今天的中国。日本的消费长期刺激不起来,日本主要依靠对美国、欧洲的出口,而日元大幅度升值使日本的出口企业受到打击,随着出口企业受到打击,出口额、贸易顺差减少,甚至出现贸易赤字,在这种情况下,日元升值开始升不动了。我们可以看到,从1989年日元开始盘整,一直盘整到1991年,之后股市开始暴跌,这就是币值重估型的牛市。
第四种是比较长久的资本大众化式的牛市。美国居民持有的非公司股权由1980年的大概34%左右,一直下降到1999年的不到15%;美国居民持有的基金和养老金占居民资产的比重从1980年的15%多一点,一直上涨到1999年超过35%;美国居民持有的银行存款占居民资产的比重由1980年的25%左右,下降到1999年的大概13%、14%左右;美国居民持有的公司股权占股民直接金融资产的比重由1980年的15%,到1999年上升到接近30%。这反映了美国居民持有金融资产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美国开始彻底由垄断资本主义转向了大众资本主义。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里,对资本主义有很多强烈的批评,其中最关键的是,资本主义社会被分成两个阶层,一个是富有的资产阶级,一个是穷困的无产阶级,两个阶级形成对立,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必然有定期的生产过剩危机。马克思描述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情况,至少在美国出现了变化,其标志性的事件就是上世纪初,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把福特家族私有的股票分配给员工。员工持股意味着原先一穷二白的无产阶级,开始成为股东,能够获得财产性收入了。这意味着非公司股权占比在下降,大量的私有企业变成了上市大众型的企业,在美国称为Public Corporation,已经不是马克思描述的那种传统的私有企业了。
另一方面,居民持有的公司股权不断上升。在这个过程中,最显著的是基金和养老金,实际上主要是养老金。上世纪80年代,美国私人养老金发展迅速,现在美国的养老体系有两大块,一是由政府财政支撑的现收现付的养老体系,实际上就是年轻人交税养老年人,这部分养老金占美国全部养老金的10%左右。美国政府对这部分养老金有严格的规定,这钱是居民退休后的救命钱,不许乱动,安全第一。二是私人养老金。私人养老金实行的是积累制,你交多少钱,记在你的账户上,退休后从这个账户提钱养老。这部分钱为了保值增值,投资的主要就是资本市场上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由于美国私人养老金的迅速发展,美国居民实际上间接通过养老金持有了大量上市公司的股权。
同时,美国居民持有的银行存款在不断下降,这种变化是深刻的,它意味着原先两极分化的社会逐渐向中间集聚,出现了大量新兴的中产阶级。由于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是个长期的过程,所以这样的牛市,只要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的转变不停止,牛市也不会停止。在1980年到1999年20年的过程中,美国居民不断将银行的钱提出来,投入股市、养老金,出现了一个长达20年的牛市。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美国居民的储蓄率大幅度下降。1980年,美国居民的储蓄率大约是10%,也就是说,居民每获得100块钱的收入,就会存10块钱在银行。但到1999年时,美国居民的储蓄率是百分之零点几。储蓄率低意味着消费率高,百分之九十九点几的收入全部拿去消费了。为什么美国居民敢消费?为什么中国居民不敢消费?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美国居民通过直接购买股权,或通过养老金间接购买股权,资产在不断增值。我们有一个统计,从1980年到1999年,美国居民金融资产每年增值的速度大约是20%—30%。所以,尽管没有储蓄,但资产在增值,增值的资产为其养老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所以他们敢消费。这就是由资本大众化推动的牛市。
中国的牛市基础是什么?
我认为,中国的牛市是资本大众化、居民金融资产结构调整推动的牛市。
首先看币值重估。从2005年7月份开始进行汇改,到2006年初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是1∶7.4。在这个过程中,上证指数持续上扬,很显然,这轮牛市行情与人民币的币值重估密切相关。这里有一个问题是,人民币升值什么时候会停止?现在很多出口企业都在说没钱赚了,是真的没钱赚了吗?我们来看两个相反的趋势。一方面是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一方面是人民币兑欧元贬值,从2006年初开始,欧元兑人民币由1∶7左右贬值到1∶11。这就是说,虽然2005年7月份汇改时说,人民币开始由盯着美元转向盯着一揽子货币,但实际上人民币主要还是盯着美元。由于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速度赶不上这些年美元兑欧元贬值的速度,就导致了中国对欧洲的贸易顺差大幅度增长。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尽管在增长,但增长速度趋缓,特别是2005年7月份人民币升值以后,增长速度只有百分之十几。同期,中国对欧洲的贸易顺差增长速度在45%—54%。
因此,那些受人民币升值影响的出口企业,尽管他们对美国的出口会受到影响,但同期对欧洲的出口却在大幅度增长。所以这几年,欧洲对中国的反倾销力度在加强。至于其他的区域,比如日本去年也在叫嚷人民币大幅度的升值,实际上日本是最没有资格跟中国谈这个问题的,因为中国对日本一直是贸易逆差。另外,对东南亚其他的国家,中国也是贸易逆差。所以,人民币实际上对一揽子货币并没有想象中的大幅度升值。从近期看,人民币在加速升值,那人民币什么时候会升不动呢?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说。
第二方面是资本大众化,居民纷纷将存于银行的钱拿出来买股票、基金。在2006年1月份,居民储蓄存款同比增长速度超过了20%,到2007年12月份是6%左右,居民存款的增长速度下降了14个百分点。不仅增长速度在下降,而且从月度来看,2007年5月份、7月份,当月居民存款甚至出现了净减少,这些减少的存款都到股市去了。另一方面,股市的开户数迄今已经达到了1.2亿户,这中间可能有重复开户的,也可能有很少交易的时尚户,但是不管怎么算,1.2亿户即使除以2,也有6000万户。这6000万户的股民、基民就对应着6000万户的家庭,这些家庭是中国新兴的中等收入阶层,是既有消费欲望又有消费能力的家庭。从这个角度看,股市如果出现变化,它打击的将是中国的中间阶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