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方来英:缓解首都看病就医难题(2)

看病贵和看病难

看病贵有三个“贵法”:一是个人感受,原来看感冒也就两块钱,现在进趟医院就要收一百块,或者吃了半天药还没好,所以个人感受上觉得贵;二是无力支付,这是真实存在的医疗费用和个人收入差距;三是社会无法承受,社会医疗费用总水平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支付水平。

面对这三种“贵法”,我们首先要去解决的是家庭无力支付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实现覆盖全社会的医疗保险,人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当前,北京市医保的覆盖率大概是全市90%以上的人享受不同程度的医疗保障,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2009年北京开始进行医改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卫生总费用的分析,分析发现,2009年医疗费用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个人卫生总费用支出水平降到了26.2%。为什么说这个变化了不得呢?一是因为它标志着在北京实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个推荐指标,就是个人支付水平应保持在30%以下。陈竺同志前不久表示,希望将个人支付水平在“十二五”结束的时候,降到30%以下,北京比全国其他省份提前了五年完成了这一目标。二是2009年北京地区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是6%,全国水平是5.5%。

除了提高卫生费用支出以外,政府还采取了许多其他措施来缓解看病贵的问题。比方说,北京的医院第一次实现了药品同升同降,第一次以全市作为一个整体,医疗卫生的服务机构和药品生产机构进行招标采购,它使药品费用相对市场价格下降了16%,预计让老百姓节省了30亿。因此,我们的判断是降低老百姓看病负担方面,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看病难比看病贵更复杂,因为看病难面临的是一个如何有效地为市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问题。看病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绝对难,它指的是医疗资源绝对不足,找不着大夫,拿不着药物,看不上病,无法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客观的说,在北京不存在绝对难的问题。二是相对难,它指的是优质资源相对不足,患者总希望去大医院找专家,而由于北京的特殊性,这一矛盾就更为突出。一般到二级医院都不用排队挂号,但进了三级甲等医院,就会出现挂不上号的情况,它是一个资源平衡配置的问题。

解决看病难,首先要保障居民能够得到一个合格的基本医疗服务,这其中就有三条标准:第一,城镇人口15分钟能找到一家医疗服务机构,第二,远郊平原地区人口能够20分钟找到一家医疗服务机构,第三,山区人口30分钟找到一家医疗服务机构。这三个标准在2006年之前是实现不了的,2006年北京市才开始启动北京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也就是说先支起一张“网”,形成卫生服务的基础。到了今天,可以说这张“网”开始发挥作用,取得一定效果,我们在全市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304个,包括351个社区服务中心,295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在建立了那么多卫生服务机构之后,我们下一步需要研究的是社区卫生服务要给居民提供什么?那就是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它同医院的医疗服务是有区别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团队化,它不仅有医生和护士,还有防保和公卫人员,分片包干,主动服务,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教育,甚至计划生育等等,体现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综合性,这是在一些大医院所享受不到的。说某些服务在大医院享受不到,是指其服务方向有区别。我们经常会听到某某人说社区医院比大医院水平低,让人不放心之类的话。这句话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应该说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跟大医院不一样,把社区医生跟大医院大夫搁在一起比,就等于说是把一个唱京剧的跟一个唱评弹的搁在一块,或者唱民歌的跟一个唱西洋歌曲放在一起比较,标识是不一样的。社区卫生服务强调要更贴近市民,要解决基本健康卫生服务问题,它同社区居民之间是一种亲情关系。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了16类,65项公共卫生服务,5类5项基本医疗,33项的健康管理服务,然而,社区居民并不认可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踩不到点。刚开始做社区卫生服务的时候,别人上班我上班,别人下班我下班,这就使得社区服务对象就局限于不上班的群体,而社会人群中占主体的是上学和上班的人群,那么,社区卫生服务就不能真正到位。针对这一问题,市有关部门在14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延时,政府花钱在社区配置了24小时健康通手机,24家社区开展24小时急诊处置服务,让社区跟市民贴近的更紧一些。

二是没弄清楚社区卫生服务最需要什么。老百姓身边最大的健康问题是什么呢?慢性病问题。按照卫生部门专业化统计30%的人群有慢性病,听上去很吓人,可事实就是这样,现在一个没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的家庭太少了。另外癌症按照医学角度来说,它也是一种慢性病。既然30%的人群都存在不同程度地慢性病的话,那么,就需要我们采取措施控制慢性病。针对群众信赖专家的心理,我们采取了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的服务项目,现在在全市各个区县都在开展这项活动。要让三级医院的力量往社区下沉,同时,建立社区和三级医院畅通的双向转诊的渠道。当前,我们采取了几项措施来解决三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其中一条就是搞社区绿色通道,它首先是方便了市民,免去了一早去医院排队挂号的辛苦,在社区就可以挂到人民医院的专家号,其次,通过社区医生“把脉”,能够提供需不需要去看专家的建议,比如说高血压,长期服用就是一种药,过去这种药一次只能开两周、三周的量,然后就要不断地去医院排队、挂号、开药,很麻烦,现在有了社区绿色通道,社区医生会对你的医治方案进行跟踪评价,效果好就不用再去大医院,继续疗程,病情出现变化,会建议你去大医院仔细检查。前段时间北京电视台做了一个关于社区医疗服务的节目,里面就有嘉宾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老太太早上起床时觉得腿发麻,但自己没有在意,后来把情况反映给了社区医生,社区医生一看老太太的健康档案,初步认为脑血管可能有问题,马上就转到对口的绿色通道医院。社区绿色通道建立,一方面专家能下来,另一方面病人能上来,并且病人还能回来,比如有一些社区现在可能开展康复护理服务。在社区做康复功能训练的好处是什么呢?且不说医疗本身,就以生活便利而论,离家近,不仅方便按时治疗,还节约了社会资源。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