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短评(十六、十七)

战争短评(十六、十七)

战争短评(十六、十七)    

 

战争短评(十六)

色当的投降决定了法国最后一支野战军的命运。它同时也决定了麦茨和巴赞军团的命运,关于解救巴赞军团的问题现在已经谈不上了;这个军团同样将被迫投降,可能是在这个星期,而几乎肯定地不会迟于下个星期。

剩下的一个巨大的营垒——巴黎,是法国最后的希望。巴黎的筑垒工事是集古今筑垒工事之大成,然而这些工事还从来没有经受过考验,因此关于它们的价值,意见不仅分歧,甚至彼此完全矛盾。考察一下与此有关的事实,我们就会有可靠的根据做出自己的结论。

蒙塔朗贝尔是法国骑兵军官,同时是一位具有卓越的也许是绝伦的天才的军事工程师。他在十八世纪下半叶第一个建议实行并亲自制订了在要塞周围可使要塞免遭炮击的距离上建立独立堡垒的计划。在他以前,外国工事——卫城、眼镜堡等——或多或少都是和要塞围墙连在一起的,它们同要塞围墙的距离恐怕从来没有比斜堤脚同要塞围墙的距离更远。他提出在离要塞围墙600—1200码甚至更远的地方,建立一些足以独立抵御围攻的又大又坚固的堡垒。在法国,这个新理论许多年来都受到轻视,而在德国,由于1815年以后莱茵河线需要筑垒,它却获得了热心的拥护者。在科伦、科布伦茨、美因兹,后来又在乌尔姆、拉施塔特和盖尔曼尔斯海姆等城的周围,都建立了独立堡垒。这时,阿斯特等人对蒙塔朗贝尔的建议稍有修改,从而产生了以德国派著称的一种新的筑城体系。法国人逐渐地也开始认识到独立堡垒的好处,而在构筑巴黎的防御工事期间,他们立刻明白了:如果没有独立堡垒的掩护,在城市周围构筑很长的要塞围墙是无益的,因为在要塞围墙的某一处打开缺口,就会使整个要塞陷落。

现代战争不止一次地证明了这种以主堡为核心而在周围设有独立堡垒的营垒的重要意义。曼都亚就它的地位说来是一个营垒,1807年的但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这样的营垒,而且这是阻止过拿破仑第一的仅有的两个要塞。1813年,但泽依靠它的独立堡垒(大部分是野战工事)又有可能进行了长期的抵抗。[51]1849年拉德茨基在伦巴第的整个战局都有赖于维罗那营垒,而这个营垒本身就是著名的四边形要塞区[52]的核心。同样,整个克里木战争也取决于塞瓦斯托波尔营垒的命运;而塞瓦斯托波尔所以能够坚持那么久,只是因为联军无法完全包围它,无法阻止被围者获得补给和援军。[53]

塞瓦斯托波尔对于我们是最合适的例子,因为它的筑垒面积,比前几个营垒都要大。但是巴黎比塞瓦斯托波尔要大得多,环绕它的堡垒线长约24英里。而要塞的威力是否也会相应地增大呢?

筑垒工事本身是可以作为榜样的。它们非常简单:一道由棱堡组成的普通的要塞围墙,在中堤之前连一个三角堡也没有;堡垒大部分是带棱堡的四角或五角形堡垒,完全没有三角堡或其他外围工事;有些地方设有角堡或冠堡[54],以掩护外面的高地。这些工事与其说是为了消极防御,不如说是为了积极防御而设的。人们估计,巴黎的守备部队将走到平地上,利用堡垒作为两侧的支撑点,经常进行大规模的出击,使敌人不可能对任何两三个堡垒进行正规的围攻。这样,堡垒就可以阻止敌人过于接近城市的守备部队,而守备部队也应当防止攻城炮队轰击堡垒;他们应当经常破坏围攻者的工程作业。此外,堡垒到要塞围墙的距离使得敌人至少在夺取两三个堡垒以前,是无法对城市进行有效的炮击的。再补充一点:处于塞纳河和马尔纳河汇合处的这个城市的位置,这两条河的非常曲折的河道以及受威胁最大的东北方的群山,是极有利的自然条件,这些条件在设计要塞工事时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如果上面这些条件都能实现,而200万居民能够按时得到粮食供应的话,巴黎无疑将是一个非常坚固的要塞。供应居民的粮食的采购工作如果及时着手并且不断做下去,那末也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很值得怀疑的是,这在目前是否已经做了。以前的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些仓忙决定的甚至是些毫无意义的工作。例如,没有饲料而豢养备用的牲畜,显然是十分荒唐的。可以料想:如果德军将像通常那样坚决地行动,那末他们将会发现,巴黎没有足够的粮食以应付长期的围攻。

但是关于主要的条件,即关于积极防御(守备部队不是从要塞围墙后面杀伤敌人,而是走出要塞去攻击敌人)能够说些什么呢?要想充分发挥防御工事的威力,要想不让敌人利用要塞的弱点(即在主壕附近没有作掩护用的外围工事),在巴黎的保卫者中间就必须有一支正规部队。这就是这些筑垒工事的设计者的主导思想。他们认为,被击败的法军一发现他们无力在平地上阻止敌人,就应当退向巴黎,参加首都的保卫战:或者直接地参加,即组成足够强大的守备部队,不断攻击敌人,阻止敌人进行正规的围攻以至全面的包围;或者间接地参加,即在卢瓦尔河以南占领阵地,充实兵力,然后一遇到有利时机便攻击围攻者的薄弱地点(在非常长的包围线上是一定会出现薄弱地点的)。

但是,法军统帅部在这次战争中的全部行为促使巴黎丧失了进行防御的唯一最重要的条件。全部法军只剩下了留在巴黎的部队和维努亚将军的一个军(即第十三军,原来由特罗胥指挥),共约5万人;这些部队大部分,甚至全部是由第四营和流动自卫军组成的。此外也许还可以加上2—3万人的第四营和外地来的数量不确定的流动自卫军,即没有受过训练的,根本不适于野战的新兵。在色当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过,在战斗中这种部队的用处是多么小。无疑地,当后有堡垒可以退守的时候,他们将会比较可靠,而几个星期的教育、训练和战斗,当然也会提高他们的战斗素质。但是像巴黎这样大的要塞的积极防御,则要求大量的兵力在平地上进行机动,要求在担任掩护的堡垒前相当的距离上进行正规战,要求作突破包围线或阻止敌人完成包围的尝试。而要攻击比较强大的敌人,就需要突然和勇猛,因此部队应当经过良好的训练和教育,目前巴黎的守备部队未必是适用的。

我们估计,联合起来的德军第三、第四两个军团的18万人,将在下星期内出现在巴黎附近,用骑兵机动部队包围巴黎,破坏铁路,从而消除大量补给的一切可能,并准备进行正规包围,这一包围将在第一、第二军团攻陷麦茨后到达这里时完成。此后,德军还会有足够的兵力,可以派往卢瓦尔河以南去肃清这个地区,并粉碎编成新的法军的一切企图。如果巴黎不投降,正规围攻就将开始,而在法军没有进行积极防御的条件下,围攻的进展是会快一些的。如果只从军事方面考虑,那末事态的正常发展过程就是这样;但是现在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即军事方面的考虑可能被政治事件压倒,而预言这种事件却不是本文的任务。

载于1870年9月7日“派尔-麦尔新闻”第1737号

战争短评(十七)

当德军向巴黎挺进(他们到达那里以后战争的新阶段即将开始)的时候,我们有时间来回顾一下在野战部队后方各个要塞周围所发生的事情。

除色当(它必然随着麦克马洪军团的投降而陷落了)外,德军还占领了4个要塞:拉-普提特-比埃尔、维特里(没有经过战斗)、利希滕堡和马尔萨耳(只经过短时间的炮击)。他们只封锁了比奇,现在正围攻斯特拉斯堡;他们炮击了法耳斯布尔、土尔和蒙梅迪,但暂时还没有结果;他们打算几天以后对土尔和麦茨开始正规围攻。

除了有离城很远的独立堡垒作掩护的麦茨以外,所有其他进行过抵抗的要塞,都遭到了炮击。这个措施常常是正规围攻战的组成部分。起初,炮击的主要目的是摧毁被围者的粮库和弹药库,但是自从人们通常都把这些东西藏进专门构筑的防弹地窖以后,炮击便愈来愈多地用于烧毁和破坏要塞内尽可能多的建筑物。毁坏要塞内居民的财物和粮食,已成为对居民施加压力并通过他们对守军及其司令官施加压力的一种手段。如果守军薄弱,训练不良,士气涣散,而司令官又缺乏毅力时,常常只使用炮击便能迫使要塞投降。1815年滑铁卢会战[55]以后,情况尤其是这样,那时主要由国民自卫军防守的许多要塞,不待敌人开始正规围攻而仅仅在遭到短时间的炮击以后便投降了。阿温、吉兹、莫贝日、兰德列西、马里昂堡、菲利普维耳等地,都是经过几小时、最多几天的炮击就陷落了。无疑地,正是这些令人难忘的胜利,以及关于大多数边境要塞的守备部队主要是由流动自卫军和地方国民自卫军组成的这个消息,使得德军再度试验这个方法。此外,自从使用线膛炮以来,甚至野炮的炮弹也几乎完全是榴弹,所以现在可以比较容易地用任何一个军的普通野炮去轰击要塞和烧毁它的建筑物,而不必像从前那样等待臼炮和重型攻城榴弹炮的到来。

虽然在现代战争中炮击要塞内的民房的做法得到了承认,但终究不应当忘记,这种方法总是非常残酷的,并且至少在没有足够的把握使要塞投降和没有一定的必要时,这种方法是不应当采取的。如果说对法耳斯布尔、利希滕堡和土尔这样的要塞进行炮击,那末可以用以下的理由来解释,即这些要塞控制着一些山道和铁路,而直接掌握这些山道和铁路对入侵者特别重要,况且又有根据指望经过几天的炮击便可达到这个目的。既然其中两个要塞至今一直被守住,这就给守军和居民增添了更大的光荣。至于对斯特拉斯堡进行正规围攻前对它炮击,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斯特拉斯堡是一个有8万多人口的城市,周围环绕着十六世纪的旧式筑垒工事。沃邦在城外靠近莱茵河的一面建筑了一座卫城,并用连续的工事线把它和城市的要塞围墙连结起来(这在当时称为营垒),从而加固了这些工事。因为卫城瞰制城市,就是在城市投降之后也能独立地进行防御,所以夺取卫城和城市两者的最简单的方法是一开始就去攻击卫城,以免需要先后进行两次围攻;但是卫城的防御工事这样坚固,它所处的莱茵河附近低洼沼泽地带的地位又给迅速进行掘壕作业造成这样多的困难,以致情况可能和往常一样,要求先攻击城市;随着城市的陷落,在软弱无能的司令官看来,继续防守孤零零的卫城除了可以保证较好的投降条件以外,在很大程度上就已失去了意义。但是无论如何,如果只攻占了城市,那末还要去夺取卫城,并且一个顽强的司令官是可以把城市和其中驻守的敌军置于自己的火力之下而继续抵抗的。

在这些情况下,炮击城市有什么益处呢?至多居民可以瓦解大部分守军的士气,并迫使司令官放弃城市,带领3000—5000名精兵退入卫城继续防守,并用炮火控制城市。乌里克(这个勇敢的老军人的姓就是这样的,根本不是乌尔利希)将军的性格大家是很熟悉的,所以谁也不会怀疑,不论发射多少炮弹都不能吓倒他,都不能使他献出城市和卫城。炮击一个有独立的居高临下的卫城的城市,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徒劳无益的暴行。当然,在围攻时流弹和偶然的炮击常常使被围攻的城市受到损失,但是同这个不幸城市的居民在城市遭到6天正规的不断的炮击期间所受的生命财产的损失比起来,是算不了什么的。

德军说,他们必须快一些占领这个城市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他们想在缔结和约后保有这个城市。但如果真是这样,那末这次残酷无比的炮击就不但是罪恶,而且是极大的错误。用爆炸弹烧杀大量居民来换取必定被兼并的城市的居民的同情,这真是一种绝妙的方法!炮击是否使城市甚至是早一天投降了呢?看不出这一点。如果德军想要兼并这个城市,并根除居民对于法军的同情,他们就应当用尽量短期的正规围攻夺取城市,然后围攻卫城并迫使守军司令官作出抉择:或者放弃他所拥有的某些防御手段,或者使城市遭受炮轰。

实际上,对斯特拉斯堡发射的大量炮弹并没有使正规围攻成为不必要。8月29日,德军不得不在要塞西北方希耳提甘附近距防御工事500—650码处挖掘第一道平行壕。9月3日,在距工事330码处挖掘了第二道平行壕(有些记者误称为第三道平行壕);漫无目的的炮击奉普鲁士国王的命令已经暂时停止;可能要到17日或20日才能在要塞围墙上打开一个相当大的缺口。但是在目前任何预言都是冒险的。这是第一个使用现代线膛炮发射装有着发信管的炮弹来对付石质工事的围攻战例。在破坏幽里希的防御工事的试验中,普军曾取得了非常好的结果:在石墙上打开了缺口,而且从远距离上用间接射击(即炮兵连在看不到目标的情况下进行射击)摧毁了地堡;但这只是平时的试验,还应当在这次战争中加以证实。斯特拉斯堡将清楚地向我们说明,现代重型线膛炮在围攻战中应当如何行动,因此这个围攻在这方面值得我们特别重视。

  载于1870年9月9日“派尔-麦尔新闻”第1739号

责任编辑:岳丽丽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