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制造不出让人感动的软实力(2)

中国为何制造不出让人感动的软实力(2)

这也被视为一个“新文艺复兴”时期,或是一个“再启蒙”时期。中国与全球的最新知识接轨,也与过去很多被遮蔽的思想重新接轨,如胡适、钱穆、余英时等。就连那些翻版(盗版)也是思想启蒙和信息自由的意外推手。翻版的电影、CD、音乐,都使“80后”、“90后”拥有更完整的知识结构,对世局的了解不再自我设限。

这也促生了巨大的创意,如太空计划的神舟、天宫等项目,让全球惊艳,展示了中国自主创新的能力。

更不能忽视的,是中国媒体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导致市场化媒体的井喷现象,按照新闻规律,让受众享有知情权。

面对发展的瓶颈

但这一切都面临发展的瓶颈。这些经济力的井喷还在初级阶段,势头强劲,但到了最后,就有点难以为继。因为这些力量缺乏法治与道德的元素,使整个社会陷入一个不稳定的状态。

而不稳定与经济发展的缺陷,反映在软实力的表现上。软实力的真谛,在于可以感动别人,不战而屈人之兵,让人尊敬。中国在全球广设孔子学院,但除了教汉语与太极拳以外,除了老祖宗的中华文化传统以外,中国还有什么“现代中国价值”可以输出,让人打从心底里佩服?中国不能只是在炫耀财大气粗,而没有一些让世人感动的东西。

这就是今天中国的软实力危机。经济力的飚升,建立在原始的丛林法则与原始资本积累上,而没有发展出一套可以展示这代中国人智慧的论述与实践。应该让经济的富裕,也带来思想的富裕;让基建的发展,也带来心灵基建的发展。

经济中国的重要底蕴,就是对合同的重视,这是法治精神之本。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合同的解释与仲裁问题上,经常发生很多纠纷。这方面,中国律师界有大量的例子,展示中国在国际的司法互动中,存有不少司法保护主义。事实上,跨国公司和中国企业做生意,往往要求在香港签订合同,以便将来有问题时,可以在香港仲裁或诉讼,期盼会得到更多保障。

同时,中国的经济力,也失去了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市场经济成了一头怪兽,不断吞噬正义与道德的底线。哲学上的虚无主义,成为了一种潜规则——一切但求目的、不择手段。只要能捞到钱,只要捞到好处,什么都可以干。

制度上的安排也对弱势群体不公平。两亿五千万农民工,在这20年间沦为二等公民,他们离家别井,在大城市做最脏、最危险、最低薪的工作,为中国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在公共医疗、基础教育和住房方面,都不能享受本地人的待遇,而他们在农村留下的六千万名留守儿童,也成为一个被遗忘的群体,接受不完整的基础教育,经历常年没有父母在家的破碎童年岁月。这样的情况,看起来在短期内还难以解决。

20年前没有人会想到,像央视这样的媒体和机构,会拍出《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等高质素电视片,探索中国改革的最佳途径。多元化的视野,在呼唤中国的华丽转身:从GDP主义崇拜转向充满人文情怀与共同富裕的社会。中国是世界市场与世界工厂,也当然可以制造令全球感动的软实力。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让13亿中国人的物质富裕和心灵富裕,结合成为一个迸发软实力的社会,让全球惊艳,让中国人为中国自豪。

责任编辑:杨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