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的网络形象 “暴力执法者”
谈到城管的网络形象,不得不从微博说起。在新浪微博上搜索“城管”,相关讯息达580万条以上,搜索热词包括“城管打人”、“城管挡不住”、“城管威武”、“钉子户大战城管”等负面内容。对此,《中国城管网络形象分析报告》分析,互联网上对城管的情绪性评价来自多方,包括普通网民、媒体、官方机构等,而在微博中,对城管的情绪则主要来自“草根”,可见普通网民对城管“难有好感”。
腾讯网的一项“你如何看待中国城管”调查中,更是使用了“一群暴力狂 没人性的家伙”、“执行工具 体制的牺牲者”等选项,而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5%的人选择了这两个选项。认为城管是“一群暴力狂 没人性的家伙”的腾讯网友接近60%。
网上恶搞城管也成了一道“风景线”,正如本文开头所引用的段子一样,网友恶搞的手法多种多样。《中国城管网络形象分析报告》调查认为:网友主要手段是通过对游戏、照片的移植、拼凑和修改,或以调侃、嘲讽或是游戏的心态恶搞关于城管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对原文本的意义进行了“再创造”,逐步将城管纯化为一个负面的“暴力执法者”形象。
媒体上城管负面形象形成因素
对于城管负面形象的形成,除了城管执法本身存在很多问题之外,沈阳认为,媒体报道不客观、存在偏差以及预设立场是原因之一,“有些媒体报道在选择与城管有关的新闻线索时,会选择有城管与小贩冲突的消息,来抓读者眼球。” 同时,“城管自身管理不到位,以及市民街头对城管执法的体验,都直接影响城管形象。而城管与外界沟通太少,态度封闭,也使得城管的职业形象降分。一旦负面新闻报道出来,城管往往回应不够及时,造成媒体的信息来源多来自当事人一方或从旁观者口中得到,从而缺乏城管自己的声音。”
据调查,网络爆料的新闻通常来自普通民众,由这类新闻的性质可见,网民倾向于关注城管的负面信息。在有一条正面新闻和一条负面新闻的情况下,网民通常只会看到负面新闻,而对正面新闻“过滤”。此外,正面新闻也十分容易遭二次解读演变为负面信息,譬如一条“武汉城管扫马路”的新闻,就被网友质疑作秀。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时往往会被曲解甚至是歪曲,与城管相关的新闻与评论更是如此。近期一条题为《昆明30余名“城管”打死17岁少年》的新闻,其中所指称的30名“城管”,实际上是街道雇佣的保安人员,打人事件源于保安公司老板指使下的拆迁纠纷,与城管行政执法并无关系。但是标题冠以“城管”,最后都把帐算到了城管头上。就在几天前,北京某街道领导(曾任城管队长)杀害情妇的新闻报道,新浪网在转载时题目就被改为《城管大队长杀害情妇》,似乎只有包含“城管”才会变成新闻热点。
而网上一些本与城管无关的图片也常常被贴上“城管”标签。例如,一微博用户发布老人被高空坠物砸伤照片,并称是城管打人后的场面,这轻易就让人相信这是城管所为。该消息被广泛转载,很少有人深究图片与信息是否匹配、真实。
此外,还有一些图片没有详细说明,于是图中人的行为被人臆造为城管所为。例如,一张昆明联防队员解救自杀女子的照片被误传为“城管抓小姐”。这种无中生有的行为对城管现有形象更是雪上加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