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三农”问题的几点理论思考

有关“三农”问题的几点理论思考

【摘要】只有改变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调整国民收入再分配格局,转换政府的职能,改革农村的治理结构,确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综合发展的科学的发展观,并辅之以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三农”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关键词】 发展模式; 国民收入再分配;政府职能

“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农民增收问题。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衡量标准,不仅要看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更重要的是看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和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农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和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同时,农民收入问题,不是看短期的因素以及一些应急的措施导致的增长,而要看长期、深层次的制约因素。“三农”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层次的矛盾,“三农”问题的根源不在农村,而在于宏观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取向。现仅谈几点与“三农”问题有关的理论思考,就教于方家。

一、“库滋涅茨曲线”的轨迹是会自动实现的吗?

如果有可供利用的资料,用纵轴代表不平等程度(如基尼系数),用横轴代表人均收入,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最初不平等上升、然后不平等下降这样一条倒U形曲线来勾勒,也就是人所熟知的库滋涅茨曲线。有的专家指出,根据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左右,基尼系数才开始下降。中国现阶段人均GDP只达到1000美元左右,基尼系数还处在倒U形曲线的上升阶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客观上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统计预测,我国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时,人均GDP可达3000美元以上。在此之前,大约2010年左右,人均GDP可达1500美元左右。此时,基尼系数将倒转为下降趋势。但问题是,“库滋涅茨曲线”的轨迹是否会自动实现?速水佑次郎在他的《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一书中指出,在时间序列上,尽管为检验倒U形假说做了一些努力,但是西欧和北美的历史资料还未能证实这一假说。日本的基尼系数的变化明显地同倒U型假说相一致,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这种平等多少是由战争冲击造成的,多少是由内在的增长机制造成的。我同意他的观点, 即:“我们的任务是探讨可能抵消那些不平等力量的措施,以使低收入国家的发展道路可以不同于库兹涅茨曲线”[1],或尽可能缩短不平等扩大的时间段。我还认为,即使发展中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要经历不平等由扩大到缩小这一阶段,但这种不平等逐渐缩小的变化不会自动取得,而是要有内在增长机制的变化为保障。

二、内在增长机制的变化意味着发展观和发展模式的转变,中国的资源配置是否还应着力向一部分地区(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倾斜?是否应树立新的增长模式和走新的发展道路?

我国长期以来的政策选择及发展模式是将资金的投入和资源的配置向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倾斜,这样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可能最有效益(注:当然也包括将资源投向并不一定有效率的国有企业)。如广东、江苏、山东3省,GDP已超过1万亿元,如再加上浙江、上海,5个省市GDP已占全国GDP的近50%。以往的实践已经证明,资源配置向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倾斜,通过发展汽车、高档商品房等来刺激高消费,在短期内仍可维持经济的较快速的增长。据报道,德意志银行经过对50个国家过去20年的数据研究,认为支撑一国长期高速增长的条件在中国都已具备,中国至少可保十年的7.3%的增长。今后消费领域增长的最持久的动力来自汽车和服务业。房地产的两位数增长可能会持续多年,但增速将明显低于汽车行业。服务业中,旅游、教育、医疗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将明显高于GDP的增长(《解放日报》03年2月26日)。2003年的经济形势表明,与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转变密切相关,被称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电子信息业、房地产业和汽车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这就导致中国的工业、尤其是重制造业将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解放日报》2003年11月30日)。高盛公司的经济分析也指出,国内居民收入增加以及更多的私人购买房地产、汽车、手机等迹象表明,中国国内消费需求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比投资和出口更为重要的力量。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