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墙内卫星上天,墙外刀耕火种”

不能“墙内卫星上天,墙外刀耕火种”

绵阳如何发展GDP是我们思考的重要课题,但是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GDP也是衡量发展的指标,在发展过程中要做到发展的质量,尤其是要转变GDP增长方式,把这个做到更好。现在绵阳在可持续发展上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说结构的挑战,另外就是产业链的延伸。从结构上看,绵阳整个科技产业包括大的科技企业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大的国有企业仅仅形成一个块状,没有形成产业链,这是需要下大力气调整的。绵阳现在工业总产值在四川省排第二位,但是当地配套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比如说长虹的本地配套只有30%,大概60%配套是在外地。

这种结构对拉动绵阳的制造能力,包括制造水平都有一些不利影响。另外绵阳在科技创新上面也需要改变,虽然绵阳的高校很多,但科研力量怎样跟地方经济接轨,尤其是跟中小科技企业接轨方面相对比沿海地区还是有差距的,所以绵阳要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孵化和培育。包括在政策上要重点支持,这也是我们在发展GDP,提高GDP质量应该考虑的问题,同时科技企业的管理人才也需要加强培育和引进。

我曾经看到过绵阳市曾万明市长作的一个《政府工作报告》,里面谈到,绵阳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绵阳的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2005年22.9%∶40.8%∶36.3%调整为2010年的17.3%∶48.8%∶33.9%。而2010年全国三产比例平均为10.2%∶46.8%∶43.0%。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从全局上说,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低,二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逐步上升,这就使得国家有能力为农业提供现代化的先进物质技术装备和服务手段,为农业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过渡创造了条件。而就绵阳自身情况来说,作为一座科技城,农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倍以上,是有点偏高的,也说明绵阳发展经济不能不重视农业问题。

“三化同步”的落脚点

再看一个统计数据:过去五年来,绵阳市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3%,累计增加276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6%,累计增长7315元,达到15516元,城乡收入增长之比约为2.6∶1,差距还算比较小。我个人认为,这不是因为绵阳的农业发展太快了,正好说明工业化发展程度不够,是城市化不够发达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绵阳农村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但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总体来看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绵阳市城镇化水平为39.8%,低于全国水平的46.6%(按照规划,到2015年全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0%)。绵阳科技城崛起,面临的是这样一个具体的现实。

另一方面,绵阳拥有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震后重建等“五个政策”的叠加效应,外部环境是不错的。因此,绵阳科技城的崛起,既有约束,也有挑战,其重点就是要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即“三化同步”。绵阳市相应提出的“一主三化三加强”的目标,即坚持以工业强市为主导,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教育,加强开放合作,这应该说很有意义。

但提出“三化同步”,并不是单纯看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从全国范围看,城镇化水平提高比较快,农业现代化是相对落后的,“三化同步”的重点,是要看我们的落脚点和战略出发点是什么?农业的产业化能不能满足工业化发展需要,如果彼此相差太多,只能靠进出口平衡,就很有问题。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