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牛头角“示范屋邨”背后的官民交道

香港牛头角“示范屋邨”背后的官民交道

在香港160个由政府兴建的公共屋邨中,牛头角上邨显得与众不同。

这个廉租房群落背山面海,6幢高层住宅豪气地盘踞着半个山头,为近5000户草根人家提供了租金低廉的住所。

自2009年夏天落成以来,它已经迎来了国内外数十批访问团体。其中有海外建筑专家、台北市长,也有中国内地城市规划和住房建设部门的官员。但很少有人了解,在这个“示范屋邨”的背后,曾有过一场持续了9年的官民交道——先是拉锯博弈,后是互动互信。

这里的绝大多数居民,原本是邻近的另一个廉租房群落——牛头角下邨的老住客。11年前,香港政府主导的浩浩荡荡的重建步伐,踏进了那个“修无可修”的老旧屋邨。7幢大楼将全部拆掉,上万名居民却不愿意服从政府安排,离开自己生活了数十年的老地方。

在社工的帮助之下,一群居民凝聚起来,走进了政府大楼,与政府沟通,表达意见。僵化的行政程序逐步松动,官方最终“顺从民意”,一群居民如愿就近安置。

新旧更替之间,这些底层市民的家,仅仅挪动了10分钟的路程,从原本的牛头角下邨,搬到了上邨。

“重建、搬迁、安置总是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很难尽善尽美。”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当年手执决策大权的香港房屋委员会(简称房委会)前主席郑汉钧表示,“但在这么复杂的环境之下,能帮助市民解决他们的问题,我感觉很安心,很安心。”

最难受的就是离别了,无论是离开一个地方,还是离开人

牛头角位于香港九龙半岛的东部,因所处港湾酷似一只牛角而得名。上世纪60年代,港英政府开始在这里兴建成片的公共房屋。地势偏远的海边地皮上,20多幢火柴盒一样的中层建筑拔地而起。为了方便管理,政府将之分为上邨和下邨,其中,下邨又划为一区和二区。

到了80年代末,一批早期公屋已渐渐老化。负责监管房屋政策的香港房委会发起“整体重建计划”。推土机往前开动,50余个老屋邨一个接一个地消失,住客四散,按照政府安排,分头迁到不同的新屋邨。

直到推进到最后一个屋邨——牛头角,推土机突然碰到阻力。上邨与下邨一区的老房子已经先后拆迁,二区的住客却拒绝再一次重复政府的搬迁模式。

2001年1月8日,数十名居民来到香港立法会前的皇后像广场,向议员递交信函,希望政府帮助他们“原邨安置”。这些居民大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在铁栏杆上挂起一条黄色横幅,上面贴着他们用粉红色A4纸拼贴而成的一句口号——“我有权利原邨安置”。

“年轻时我适应力很强的,但人老了,要搬到别的地方,我都不知道那是什么环境,我都不敢想象了。”如今,坐在新家之中,78岁的何回忆着当初走上街头的原因。他头发花白稀疏,说起话来已经有些吃力。

1967年,何和妻子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女搬进牛头角下邨二区。早在1949年以前,这个矮小瘦削的男子就独自从广东来到香港,凭着双手制鞋谋生。

一年之后,当时才8岁的李达旋也跟着父母和兄长搬入下邨二区的另一幢楼房。这个大家庭一家8口,父亲在街头摆摊为生,母亲在酒楼里当洗碗工。

李达旋至今记得,牛头角当时“一片荒芜”。在他们的新家脚下,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铁皮工厂,不远处是一个制作酱油的大酱园,生活设施寥寥无几,通往市区的公交线路只有3条。

成千上万户家庭陆陆续续填满了“火柴盒”,这一片港湾才渐渐有了生气和商机。一些居民在楼下摆起了小摊,卖蔬菜水果、香烟报纸,也有人开起了大排档和茶餐厅。李达旋亲眼看着商铺一间间增多,一片厂房变成了地铁站,大酱园上盖起高级私人公寓。

一转眼,30多年过去了。

2000年前后,当拆迁的消息传入下邨时,牛头角已经成了一片旺地,与居民相伴多年的廉租房则开始老化破损,房子墙壁渗水,石灰脱落,一些地方甚至钢筋外露。香港政府迫切希望为这片地方打造一个全新的面貌。

但眼看着上邨和下邨一区的老住客分头搬到一些较偏远的廉租房,李达旋却不想再做一次“开荒牛”了。在这套老房子里,他读书,恋爱,结婚成家。

何也步入了晚年。膝下的儿女一个个成人离家,他与妻子退休在家,每天的日子就围着熟悉的屋邨转悠。那时在下邨二区,与何一样年逾六旬的老住客占了整体居民的1/3,4500多户人家中,超过1500户是独自居住的一老或两老。

何的邻居,便是一个独居的老太太。老太太记性不好,时常忘带钥匙就出门,干脆把家里的备用钥匙放到何家。每次生病了,年迈的她还要拜托何打电话到医院预约门诊。

老屋邨里,相识几十年的邻居早已成了朋友。推开家门,那条百米长的走廊就是楼里最热闹的地方。在水泥地的过道上,李达旋曾与小伙伴追逐打闹,放几只拖鞋当分界,就打起乒乓球。大人们喜欢在那里闲坐聊天,或是搬出桌椅,搓一台麻将。

“人上了年纪,最难受的就是离别了,无论是离开一个地方,还是离开人。”何说。拆迁之前,邻家的老太太总对他念叨:“以后我们两家人还是要住回同一幢楼。”

但对政府部门而言,将居住在7幢大楼里的居民集体地就近安置,是件奢侈的事情。房委会及其执行部门香港房屋署那时正紧紧盯着一个倒数时间表——作为“整体重建计划”的最后一个屋邨,牛头角的重建工作应在2005/2006年度完成,而下邨二区的居民必须在2003/2004年度彻底迁出。

在这个讲求效率的城市里,政府早已习惯“如期完成任务”。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