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原油进口依存度高达54%,但是为何选择了一条和欧洲、日本不同的道路,实行较低的油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政府耗费了大量纳税人的金钱,在全球不遗余力地维护美国的石油利益,对于美国民众而言,在付出了大量金钱甚至生命的代价之后,如果得到的回报只是在国内消费高价油,那么,美国在海外为石油利益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军事行动等,就无法得到纳税人的支持。所以,美国实施低油价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对纳税人的回报,如果算上为维护石油利益在海外的巨额付出,美国也很难算得上是一个低油价国家。以此来看,除了美国之外,全球没有第二个国家可以效仿美国的低油价政策。
对于中国而言,无论是美国的低油价政策,还是欧洲的高油价政策,都不适合中国国情。低油价政策对于中国的弊端在于,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对于石油有着极大的需求。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由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单位GDP能耗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对于石油的消耗量相当惊人,我国成品油消费量从2000年的1.1亿吨上升到2.43亿吨,年均增幅7.5%,石油对外依存度由2000年的30%上升至2011年的56%。
如果我国实行低油价政策,则相当于变相鼓励石油消费,随着我国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且经济的快速增长还将持续较长时间,未来对外石油需求和依存度还将不断上升,通过价格手段可以合理引导消费,减轻中国经济对于海外石油的过度依赖。
欧洲和日本为代表的高油价政策同样也不适合中国,这会在源头上引发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大敌,连猪肉涨价都可以在国内引发一场通货膨胀,高油价的冲击力也就可以想象。所以,在可持续发展和通货膨胀之间,中国的油价只能在平衡木上艰难行走。
油价快速上涨,中产阶层受到的冲击最大
艰难的平衡
我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历经多次改革,从过去的完全行政定价逐步向市场化过渡。目前的价格形成机制是2008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并依照发改委于2009年5月发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做进一步调整后的方案。应该说,相比过去的完全行政定价,目前的价格形成机制已有进步,但是因为仍然属于半行政和半市场化的状态,所以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目前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弊端在于,既非完全的行政化,又非完全的市场化,所以往往导致价格主管部门两头不讨好,无论是上游石油企业,还是下游消费者,最终对油价都不满意。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下跌之后,如果发改委没有及时下调国内油价,社会公众就会指责发改委偏袒“两桶油”;如果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而发改委没有及时上调国内油价,“两桶油”就会借垄断力量在市场上制造油荒,轻则影响社会公众的出行便利,重则影响正常的经济生产活动。
作为价格主管部门,发改委一直为平衡各方利益而疲于应付。以本次调价来看,尽管很多社会公众在抱怨油价上涨过快,但在发改委看来,此次油价上调幅度其实还不够大,政府控制了油价上调的幅度,并且延后了油价上调的时间。从绝对数量来看,本次调价600元/吨的涨幅百分比来看,2009年的几次涨幅均超过此次,按照此次提价600元来计算,汽油的涨幅约为7%,柴油涨幅约为7.8%,2009年的几次油价上调幅度分别为8%和10%左右。
根据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自从今年2月8日上调成品油价格之后,国际市场油价继续大幅上涨,目前涨幅已经超过10%,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如果完全和国际油价涨幅接轨,这次国内成品油价格应该上涨700元/吨,而不是600元。
此次油价之所以上涨600元而不是700元,主要还是为了尽量平衡各方利益,避免油价过快上涨带来更大的冲击,其政策依据来自2009年出台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每桶80美元时,国内成品油价格按正常加工利润率计算;高于每桶80美元时,开始扣减加工利润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润计算成品油价格;高于每桶130美元时,按照兼顾生产者、消费者利益,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原则,采取适当财税政策保证成品油生产和供应,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也就是说,当原油价格在80美元以下时,以中石油和中石化为代表的炼化企业拥有最好的加工利润,而目前国际原油价格在80美元至130美元之间,对于国内石油炼化企业,现有的成品油价格意味着加工利润其实已经被扣减,如果将来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到130美元以上,国内成品油价格虽然会跟随上涨,但上涨幅度将不包括炼化企业的加工利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