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九:油价“8元时代”的困局与出路(4)

谢九:油价“8元时代”的困局与出路(4)

但是,假如我国成品油市场实行完全的市场化机制,将油价彻底交给市场决定,结果又会如何?近期也有部分官方人士表示出类似的想法,国家发改委有关官员表示,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思路是,当国际油价低于130美元时,成品油定价权交给三大石油公司自主定价。如果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实行完全市场化,恐怕情况会更加糟糕,因为我国石油市场被三大石油公司高度垄断,如果行政之手完全退出,带来的不会是理想中的市场化,更可能的局面是垄断化,届时消费者将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

美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市场化程度最高,前提条件是其成品油市场处于充分竞争状态,成品油供应方有埃克森美孚、壳牌、BP、太阳石油公司等30多家公司,而在零售终端的竞争更加激烈,美国的加油站数量高达十几万座,其中超过60%是独立加油站。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在成品油市场的零售终端,我国民营资本和外资都可以进入,我国共有加油站95571家,其中民营加油站44005家,约占全国总数的46%。从表面上来看,成品油终端市场似乎也处于充分竞争状态,但由于上游油源被大公司垄断,所以民营加油站数量虽多,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弱势,民营加油站屡屡出现被断油的窘境,正是市场垄断力量的体现。

如果要从根源上改变定价机制的不合理之处,最重要的还是要破除市场垄断。2010年,国务院出台鼓励民间资本的“新36条”,其中第8条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石油天然气建设。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与国有石油企业合作开展油气勘探开发。支持民间资本参股建设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尽管在政策层面并无障碍,但民营资本进入垄断领域在现实中却经常遭遇透明的天花板,原因还是在于利益集团的强大。如果要从根本上破除成品油市场的垄断格局,首先还是要扶持更多的市场主体,形成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逐步放开民营资本进入成品油的储运和和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进而向更上游突破。但是,破除垄断还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对于中短期而言,远水难解近渴。

我国成品油的定价机制之所以难以完全实现市场化,除了“两桶油”的垄断地位难除给市场化带来很大障碍,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和政府在我国经济运行中扮演的角色有关。经过多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市场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但在很多关键领域还是管制经济,尤其是水、电、油、气等重要的资源品价格,尽管几乎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要提及资源品价格改革,但现实情况是这些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一直进展缓慢。

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政府担心这些领域的价格一旦失控,将会对抑制通货膨胀形成巨大冲击。在中国经济的格局中,通货膨胀向来占有相当大的分量。一旦某种商品的价格涨幅开始冲击民生,行政之手就会显现,且不论水、电、油、气这些资源品,即使是小到菜价大到房价,也避免不了行政之手的干预。这种“短期有效长期有害”的干预政策虽然一直备受争议,但在中国经济运行中还将持续很长时间。所以,对于成品油市场,无论定价机制如何改革,最终也不会形成完全市场化的方案。

定价机制的改良

国内石油市场现有垄断格局短时间内难以破除,加之政府对资源品价格的习惯性管制,所以,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短期之内无法实现完全的市场化,更现实的路径是对现有方案进行改良。

目前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来自2009年5月,发改委发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其中最核心的一条是: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虽然只是很简短的一句话,其中至少有4个关键词可以调整改进。

第一个关键词是“国际市场原油”。众所周知,国际市场原油有多个价格指标,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的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期货、英国伦敦洲际交易所的布伦特原油期货在国际市场上最具影响力,其余主要指标还有新加坡、鹿特丹和迪拜等等。我国成品油定价体系历经变动,历史上曾经和不同指标挂钩,2000年曾经参照新加坡,2001年参照新加坡、鹿特丹和纽约三地油价,2007年参照布伦特、迪拜和米纳斯三地油价。

目前我国油价到底和哪个指标挂钩,发改委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并没有公开明示,市场普遍猜测是北海布伦特、中东迪拜以及印尼辛塔三地原油价格,而作为世界主要原油价格指标之一,纽约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指数并没有包含在内,而近年来,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和纽约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之间的差价逐渐拉大,前者的价格高出后者20%左右,所以,如果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能够纳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作为参照系数,价格也会有所降低。

第二个关键词是“22个工作日”。22个工作日,基本上也就是一个月的时间。由于国际油价变动频繁,以一个月时间作为调价周期,往往使得国内油价变动滞后,比如今年2月8日发改委年内首次上调油价之后,仅仅过了半个月,2月24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涨幅就已经超过了4%,按照现有定价机制,调价窗口至少还需要等待半个月时间,而事实上,最终调价时间迟至3月20日。以现有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变动频率,22个工作日显然太久,所以,对于目前油价形成机制改革的呼声中,意见最为一致的是缩短调整时间,比如从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甚至更短。

第三个关键词是“4%”。现有定价机制为何会以4%作为调价依据,其实并没有很充分的理由,如果从尽可能和国际接轨的角度来看,4%的变动幅度还应该下调,比如2%,甚至更小。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