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政策似乎倾向于保护消费者,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石油企业的成本并不公开透明,如果原油全部从国外进口,那么石油企业的成本比较透明,但由于我国还有将近一半的原油属于国产,所以石油企业的成本的加工利润也就很难测算,除非石油企业自己公开披露。所以,此次油价上调之后,发改委虽然表示已经控制了价格涨幅,但公众对此也并不领情。但对于“两桶油”而言,目前的成品油价格似乎也的确很难保证其炼化业务的利润,从股市的反应来看,发改委宣布油价上调之后,中石油和中国石化的A股股价不涨反跌,显示出市场并没有将此理解为“两桶油”的利好。如果按照国际投行的测算,成品油价格需要再上调每吨400元,国内石油公司的炼化业务才能实现盈利。按照“两桶油”的业绩报告,中石油与中石化去年前三季度炼油业务分别亏损415亿元和231亿元,不过,如果算上原油开采销售等其他业务,这两家公司在去年三季度依然盈利407亿元和214亿元。
自从今年2月8日发改委上调油价之后,由于国际油价继续快速上涨,2月24日,国际市场三种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的上涨幅度已经超过4%。发改委延后了将近一个月才宣布调价,除了因为“两会”需要保持油价稳定等考量之外,更主要的因素在于农村春耕在即,如果发改委再不上调油价,炼化企业的积极性和开工率将无法得到保证,市场可能会再度出现油荒,影响春耕的顺利进行,进而对粮食丰产形成挑战。
尽管发改委已经延迟了调价的时间,控制了涨价的幅度,但消费者对此似乎也并不满意,油价宣布上调之后,社会公众依然怨声四起,认为目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明显倾向石油企业。从历次成品油调价来看,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时,国内成品油价格总是跟涨,而国家原油价格下跌时,国内成品油价格并不及时跟跌,2009年以来,我国成品油价格上涨12次,下调仅有5次。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国际油价处于上升通道,涨多跌少,另外一方面,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也在客观上也给价格主管部门很大的操作空间。
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这一规则意味着,如果国际油价出现短期暴跌,只要没有达到22个工作日,国内成品油就没有调价的必要,另外,即使达到了22个工作日,“可相应调整”这一规则也意味着成品油调价并非自动触发,而是由发改委进行自主选择,既可以选择立即调价,也可以选择延后调价。所以,我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虽看似向市场化方向改进,但仍有相当程度的行政化色彩。
2010年10月7日,巴西总统卢拉赴安格拉-杜斯雷斯出席巴西石油公司P-57石油平台完工典礼
遥不可及的市场化
全球的成品油定价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市场化定价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是市场化定价;二是政府定价模式,主要是一些富油国,通过高额政府补贴来实行低油价政策;三是中间道路,既有市场化成分,政府也参与定价过程,中国属于此类。
目前我国半行政半市场化的油价机制屡遭诟病,从官方到民间都在呼吁进一步市场化改革。官方的最新表态是,今年3月22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通知称,国务院同意发改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其中重点提道:“深化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择机推出改革方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