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老人院:寻求建立良性的养老环境和制度(3)

飞越老人院:寻求建立良性的养老环境和制度(3)

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还是走得太快了

在电影《飞越老人院》上映的同时,张扬在真实的养老院里拍摄的纪录片,也在一家门户网站上公开发布。与电影的直接表达不同,张扬希望纪录片能从另一个角度,用真实的画面,“渗透”出自己的主题。

令他没想到的是,视频带来的,不仅是网友对老年问题的反思,也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

其中一条备受争议的评论这样写道:“你老了需要你的孩子天天不过自己的生活陪着你吗?老年人要自重!!……特别看不起那种‘我累死累活把你带大你却没有孝心’的父母,敢情你生小孩是为了让他伺候你?可你生他时,也不问问他愿意不愿意要你这样的父母?”

这位网友还补充说,自己对于孩子的教育是,“父母不是你的负担,我们会为自己安排,你只需安排好自己。”

张扬承认,“从概念上来说”,父母和子女各自作为独立的个体当然是更好的,西方的家庭也大多是这样的理念,但在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这样的理性状态其实很难做到。

事实上,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他也曾努力劝说76岁的父亲,多想想自个儿,“让自己快乐”。可费了半天劲发现,老人想的还是他这个儿子,每天琢磨的内容还是怎么能让儿子好,怎么不给他“添负担”。

电影里的那些老人也体现出同样的纠结。这些挣脱藩篱,准备“为自己活一回”的老人,心心念念想的依旧是自己的子女们:和儿子20年没联系的老葛,唯一的愿望就是让儿子、孙子不再怨恨自己;连不断鼓励大家“为自己而活”的老周,也终于在舞台上承认,他参加选秀节目的原因,是希望能获得晋级,到日本参加决赛。

“我唯一的女儿嫁到了日本,她和我断绝联系已经七八年了。如果参加这个节目,到了日本,也许她能在电视上看到我。”说这些话的时候,老周已经到了癌症晚期,而他最大的愿望,是在临死前,跟女儿说声“对不起”。

在张扬看来,这是中国父母怎么也摆脱不了的特质。“所有父母的心思,他们的希望和寄托,都在孩子身上。”他原本想在电影里营造一种“老人为自己活一回”的概念,可到头来却依旧发现,当一些年轻人已经在宣称,自己要当独立、理性的父母时,现实里的中国老人,总免不了会回归到“孩子”的话题里。

这位常年关注老人话题的导演也因此觉得,自己所记录的这个群体,是“最辛苦的一代”。

“战争、政治运动、自然灾难……他们经历的很多东西,我们都没有经历过,以后的孩子恐怕也不会。”张扬说,“他们走过了所有的苦难,如今,却跟不上这个时代了。”

时代的步伐正推动着年轻人接受更为新潮的资讯和理念,但老人们,却被隔在了鸿沟的另一端。他们大多不会使用电脑,手机也只用来打电话,唯一的牵挂,还是自己的子女。

事实上,在《飞越老人院》的宣传过程中,一个访谈节目主持人曾经随机收集了现场观众的愿望。其中一个老人这样写道:我们把一双儿女从婴儿抚养成人,现在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儿女。一次电话、一次见面都使我欣慰,我愿儿女给我们一次拥抱,说句“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我们年轻人在适应新的东西,但老人们的生活、需求还在过去。”张扬说,“也许两三代人之后,我们会有新的生活方式,但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还是走得太快了。”

如果一切都不更改,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老无所依

“一边笑一边红着眼圈”,年轻演员沙溢看完了《飞越老人院》。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原本打算推荐给父母,但看完了才发现,其实更需要看这部电影的,是像自己这样的年轻人。

“父母给了我们享受一生的权利,在他们遭遇衰老和疾病的时候,我们能做的,难道只留给他们孤独吗?”一位网友评论说。

一组被广为引用的数据凸显了现状的严峻: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达3300多万,80岁以上高龄老人超过2000万。

更何况,在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下,“两个孩子赡养4个老人”的现象越来越常见,关于老年的焦虑,也开始侵袭社会的各个阶层。

国外经验似乎也不足以解决问题。在日本推行顺利的“老人院”,对于中国的老人却并不是一个充满快乐的地方。张扬曾经把镜头对准一位神色平静的老人,询问她在养老院住得是否习惯。

面对镜头,老太太维持着得体的微笑:“这里挺好的,住得挺习惯。”

“那你来养老院多久了?”张扬问。

“3年了。”老太太说。

“那刚来的时候呢,那时习惯吗?”导演继续问。

仿佛被戳中了最脆弱的部分,老人的脸色瞬间变了。在她身旁,另一位老人目光浑浊地呆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除了不断流逝的时间,一切似乎都是静止的。

几秒钟的沉寂之后,老太太才重新摆出了那种微笑的表情:“……反正,我现在挺习惯的。”

无论是房洪英所拍摄的孤寡老人,还是张扬所记录的有儿有女的老人们,“养儿防老”依旧是老年人唯一并且脆弱的依靠。

事实上,这焦虑已经扩散到了越来越年轻的群体。在拍完家乡福利院那些老人的故事之后,房洪英也开始考虑“如何有尊严地老去”。她首先想到的,是让妈妈过上好日子。她甚至还想到了自己没有子女的小叔。

“如果有能力的话,我一定也尽力照顾他。”她说。

这个大学刚刚毕业的女孩儿还没来得及考虑自己老去后可能的日子,而在互联网上,已经有年轻人开始思考,如何能够建立一个“良性的环境和制度”。

“如果目前的老龄化进度、养老体系滞后的现状和人口政策都不更改,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老无所依。”一位网友写道。

房洪英还记得自己在课堂上与老师的一场对话。当时,学院一位教授拍了一部纪录片,描摹北京老人的生活状态。在那部基调沉重的影片里,很多老人的身边只有一个保姆,生活被硬生生揉进了疾病、孤单与无助的怒火。

在课堂上播完片子后,这位清华大学教授扭头问房洪英:“你以后会不会过这样的生活?”

房洪英愣住了。她想了想,回答:“我不希望自己过这样的生活。”

教授笑了。“这与你的希望没有关系。”他说,“我已经快60了,我知道,那就是我以后的生活状态。”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