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平:中美“政府创新”之比较(6)

俞可平:中美“政府创新”之比较(6)

从“中国奖”课题组所做的案例研究来看,中国政府创新的阻力和障碍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政府创新的动力不足。中国的政府创新许多是“第一把手”工程,由政府主要领导推动,如果主要领导对创新不感兴趣,各个政府部门就难以进行重要的政府创新。还有许多是迫于现实的压力,缺乏主动的创新。其二,创新主体的可持续性不足。如果从创新项目的要素来衡量,大多数“中国奖”获奖项目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推广,但从项目主体的角度看,许多创新实践没有在当地继续存在,可持续程度很低。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中国的官员选拔体制。地方主要官员的任期普遍较短,由于创新多是“一把手”工程,主要官员离任往往会现出“人走政息”的后果。这是许多优秀的创新项目在原发地不复存在,却在全国各地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其三,许多优秀的创新实践没有及时上升为正式的制度和政策,从而得不到巩固和推广。中国的决策机制至今仍是以部门决策为主,从中央到地方均缺乏综合性的决策机构,某个领域或行业的创新难以引起决策层的关注。其四,政府创新中还存在着明显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色彩,不少创新带有“政治秀”的意味。其五,政府创新风险大。虽然政府创新更多带有工具理性,但毕竟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依然相当敏感。稍有疏忽,便可能犯“政治错误”,给主要领导带来风险。因此,不少政府官员对政府创新还有一种惧怕的感觉。

虽然由于中美两国政治经济体制和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两国的政府创新存在着上述诸多反差和区别,但是也存在着许多共同的相似之处。第一,政府创新在中美两国都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公民对政治制度的不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政府行为的不满,政府创新仍然是两国紧迫的改革任务。第二,中美两国政府创新的重点都是公共服务。在“美国奖”的申报和获奖项目中,公共服务类项目是压倒性的多数,在“中国奖”的申报和获奖项目中,公共服务类项目已经占明显多数,而且数量还在日益增多。第三,所有获奖项目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模仿和推广,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第四,从申报项目的数量来看,两国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表明中美两国的政府创新都面临着动力不足的威胁。第五,许多优秀的创新项目没有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没有产生足够的社会影响,甚至没有存在下去。这表明,中美两国的政府创新都面临着可持续性的压力。第六,民主治理在两国政府创新中的重要性正在迅速增加。“美国奖”获奖项目中,公民参与和协商民主的项目受到更多的重视,哈佛大学肯届迪学院还在“美国奖”之外,单独设立了另 一 个 重 大 项 目——“民 主 治 理”(DemocraticGovernance)。在“中国奖”获奖项目中,民主治理一直是重点内容,每届获奖项目都有选举、协商和监督方面的先进案例。总之,通过中美两国“政府创新”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政治体制必然导致不同的政府行为。但是,即便是在截然不同的政治体制条件下,中美两国的“政府创新”仍然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和趋势。不断地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扩大公众参与,增强政治透明度和政治责任感,是中美“政府创新”的共同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创造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民主治理经验。这些经验弥足珍贵,值得认真总结,并应当及时上升为国家制度。另一方面,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社区治理、政务透明、公民教育、公众参与、应急管理、预算管理、公共安全、社会救助等许多方面,美国有不少政府创新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最后需要补充指出的是,政府创新是通向善政的重要途径,但它本身并不是万能的,有许多内在的局限性。对于国家的善治来说,政府创新只是必要条件之一,而远非充分条件。政府创新只有与社会政治体制的改革创新相结合,才能发挥其造福人民的最佳效果。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