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所提倡的经济发展方针之所以能够在最后关头为毛泽东所接受,一个重要因素是莫斯科的态度。在毛泽东那里,以跃进的方式迅速地把中国的经济搞上去,很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在经济建设方面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一个新鲜经验,使中国在“政治大国和人口大国”之后也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从而为社会主义阵营树立一个榜样。然而,他的设想和追求,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受到苏联的制约,对此,毛泽东一直耿耿于怀。于是,在后来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高潮中,苏联很自然地便成为毛内心赶超的对象,中苏之间在对内政策方面的分歧也由此而生。(110)
还需要提到的是,周恩来及其他主管经济工作的领导人与毛泽东之间对于经济建设方针的不同主张,就其所追求的目标而言,都是为了尽快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点是没有疑义的。但就问题的实质来说,他们之间的矛盾并不仅仅是发展速度快慢之争和方法不同。周恩来等人的主张,实际上是在努力建立起计划经济的体制,维护和保障国民经济在稳定、平衡的轨道上运行。而毛泽东的主张,本质上是反计划经济体制的,是要打破平衡和四平八稳的状态,依靠群众运动的方式和威力,推动经济发展。从历史的角度看,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忽视或无视市场经济,而毛泽东这种后来又不断重复的做法,一方面给经济发展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但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阻碍了中国完整意义上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