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层构成变化对党群关系的影响

社会阶层构成变化对党群关系的影响

伴随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原有的社会阶层不断分化重组,形成了复杂多元的社会阶层结构。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正视这一变化并切实加强党与各阶层群众的密切联系,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按照全国党建研究会的统一部署,2011年5-7月,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就社会阶层构成变化对党群关系的影响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课题组先后到湖北省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农村及社区等不同领域,走访座谈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群众,共召开座谈会22场次,座谈500多人次,发放调查问卷1500多份,收回有效问卷1378份。

一、当前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变化及其对党群关系的影响

(一)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的基本构成及其新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的大规模流动、职业身份的转换以及收入差距的扩大,打破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固定格局,并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及不同的利益群体。国内有的学者根据各阶层对组织、经济、文化三大资源的占有情况划分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等“十大阶层”;有的根据利益获得及受损状况划分为特殊获益者、普通获益者、利益相对受损和社会底层等“四个利益群体”;有的根据消费水平划分为最富裕、富裕、中上、中间、中下、贫困、最贫困等“七大阶层”;等等。本文重点分析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的变化及特点。

1.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就业渠道和方式多样化以及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格局的形成,导致工人阶级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经营管理者、知识分子、产业工人、雇佣工人、农民工、失业与半失业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人群体,广泛分布于各行各业并频繁流动。在改革风浪中成长起来的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和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占据主导地位。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部分,是改革的受益者。产业工人绝大部分收入较低,传统的优势地位逐步丧失,由“老大”变成了“老八”。受雇于私营或外资企业的工人大多数属中低收入者,劳动条件、福利、保障较差。总量达24223万人的农民工成为工人阶级的生力军,普遍存在收入过低、社会保障差、职业安全隐患多等问题,其中60.9%的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从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艰难过渡时期,基本不熟悉也不愿回到农村,而融入城市成本高、掣肘多,不少人面临被农村和城市双重边缘化的危险。失业和半失业工人是改革成本的垫付者,呈失业、转岗、就业的动态变化,处于弱势地位。2010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68万人,有547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同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908万,城镇登记失业率4.1%。工人阶级内部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国有职工不足全国职工总数的8%,但收入总额却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调查发现,当前职工对企业关注度不断提高,他们希望企业稳定发展,个人收入提高,工作环境改善,对维护自身利益意识增强,对工资收入的关心特别强烈。对管理层与工人的收入悬殊以及企业改制中侵吞国有资产和侵犯工人利益现象不满。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党组织覆盖面、工人中的党员比例及对党的感情明显高于其他工人群体。整体来看,工人阶级出现结构多元、就业形式多样、规模数量扩张、内部分化加剧、收入差距拉大、经济社会地位及对党的感情差异化等新情况。

2.农民阶级的新变化。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民成为自主权较高的市场经济主体,职业分化更加明显,已从过去从事劳动生产的单一群体分化为农业劳动者、农民工、雇工、农村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管理者、农村管理者等群体。有分析认为,每年约有1000万农村劳动者进入非农领域,1000万人进城,数百万人转为个体,预计后30年,约有5亿农村人口进城。因职业不同和受地区差别影响,不同农民群体收入差距明显: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管理者、个体经营者、农村智力劳动者相对较高;农村管理者与农民工收入相当;东部农民收入明显高于中、西部;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以留守老人和妇女为主,这支固守农村的被称之为“389961”部队的农业生产大军,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收入偏少。整体来看,受近几年党和政府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影响,广大农民由衷高兴赶上了“种地不交税,上学不缴费,看病不太贵,养老不拖累”的好时代,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因征税收费导致长期激烈的干群矛盾得到缓解,农民对党的感情普遍加深,但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束缚下的农民,社会地位并没有明显变化,他们对拓宽致富门路、加强农业科技、提高教育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看病养老政策保障力度、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等问题非常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过程中,农民利益再次受损,大量失地甚至是遭到强征强拆的农民与基层组织和干部又产生了新的矛盾和冲突。

3.知识分子阶层的新变化。随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知识分子数量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社会流动日益频繁,内部结构分化加速。统计表明,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已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为现在的8930人。用人体制的改革带来知识分子在不同领域、行业、地域、体制之间频繁流动,分化形成管理者阶层、从事精神生产和文化传播的知识分子、从事社会事务管理的知识分子、大专院校的学生等不同群体。其中,管理者是党的干部队伍的主要力量,整体素质较高,处于明显优势地位,但其作风、腐败问题常被群众诟病,是最容易脱离群众的阶层;专业技术人员因单位所有制不同在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方面有所差别;值得注意的是青年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由于容易受西方多元思想干扰,加之社会分配不公、就业困难、享受改革成果相对较少等原因,对党的认识有逐步淡化倾向,其思想认同、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呈独立、自主、复杂、多变等特性,使党教育、引导、赢得和争取青年的任务更加艰巨。整体来看,知识分子阶层职业相对稳定,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较高,是改革发展成果的分享者,对党有较高的认同和较强的感情,但内部分化导致知识分子个体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产生较大差异。

4.社会新阶层的崛起。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和社会组织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导致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主要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涉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并呈不断扩大趋势。目前我国新社会阶层及相关行业从业人数已超过1.5亿,掌握或管理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使用着全国半数以上的技术专利,直接或间接贡献着全国近1/3的税收,每年吸纳半数以上新增就业人员。调查发现,新的社会阶层中的许多人是从工人、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中分离出来的,相当部分是知识分子,主要集中在非公有制领域。职业和身份具有较大不稳定性,收入普遍较高,具有较强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对改革开放政策普遍拥护,政治诉求逐步增强。新的社会阶层党员比例偏低,与党组织联系较少,对党的认识不尽相同,呈现出职业分布、利益主体、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等特征。整体来看,新的社会阶层广大成员在不同行业、以不同方式通过合法诚实劳动和工作,成为社会财富的贡献者、劳动就业的分流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我们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多元性、复杂性、差异性、流动性、利益性等明显特征。具体表现为:一是阶层构成多样化。随着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产业构成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迅速解构和分化了原有阶层,以职业为基础的阶层分化机制逐渐取代了过去以政治、户籍身份为依据的社会分层,形成了多阶层、多层次的社会结构。二是阶层成员动态化。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方面的改革和就业渠道、形式的多样化,导致人们的身份、职业经常变动,不同阶层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三是收入差距扩大化。总体上中等收入群体在日益崛起,但贫富差距正迅速扩大。世界银行测算我国基尼系数已大大超过国际警戒线。有资料表明,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行业之间职工工资最高的与最低的相差15倍左右;上市国企高管比一线职工的收入高18倍左右,国有企业高管比社会平均工资高128倍。四是利益诉求显性化。阶层分化形成不同利益群体,其主体意识、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及表达利益诉求的要求更加直接、明显、公开。五是思想观念多元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各阶层成员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

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的这些新变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是经济体制改革发生的重大变化在社会层面上的必然反映。导致这些变化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政策方面的因素。改革开放初期“允许一部分人或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取向,标志着我们党从过去单一强调人民内部利益的一致性转变为兼顾个人利益的客观存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多种形式的承包制等一系列政策的变化,导致人民内部利益分化并带动社会阶层的分化。二是市场化进程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让每个人都有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平等、竞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和空间,因个人条件和拥有资源不同在利益获取上就会有很大差别,从而加剧了阶层的分化和重组。三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生产力迅猛发展导致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第一、二产业从业人数不断下降,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急速攀升,进而带动社会阶层的调整。四是所有制形式及分配方式多样化加剧的结果。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带来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必然引发原有社会阶层结构的不断变化,并催生出新的社会阶层。应该看到,这种变化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由“金字塔型”向现代社会的“橄榄型”快速转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各阶层在国家和人民总体利益上的一致性,阶层之间的矛盾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追求具体利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阶层矛盾,完全可以通过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办法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