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核心价值与“人民幸福”

党的核心价值与“人民幸福”

核心提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国家与社会、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带领人民落实当家作主权利,不断满足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来展开执政逻辑和发展脉络;并以此为价值中轴,形成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理论。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国家与社会、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带领人民落实当家作主权利,不断满足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来展开执政逻辑和发展脉络;并以此为价值中轴,形成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理论。

追求“人民幸福”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核心价值

创新社会管理,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就是在尊重人民主体性和当家作主权利的基础上,党的组织更好地服务民生、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过程。它直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核心理念。

中国共产党 91年建设的经验和社会主义新中国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民族解放,让人民翻身做主人。这个逻辑确立了党的领导和执政的如下内涵:一是党通过形成并不断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等制度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二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社会制度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致力于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满足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新期待。三是党在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民族复兴,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完善政党职能,落实党的宗旨,实现自身现代化。四是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实现党对社会的有效领导,增强人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的社会管理创新过程,本质上是不断满足人民幸福生活的过程。一个时期以来,关于国民幸福指数的概念被许多学者反复提及。正在施行的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将重点从经济增长转向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过程,并突出了“人民幸福”的价值意蕴。不少地方政府直接将国民幸福指数纳入地方发展规划与目标中。这一过程意味着各级地方政府开始反思并可能最终从追逐GDP至上的增长目标转向推进综合发展的目标。我们知道,这个最早由不丹国王提出的概念,强调了政策过程应该关注幸福,并且以实现幸福为政策目标,并由此形成了涵盖“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环境保护”为核心的“国民幸福总值”(GNH)指标。从中国的实践看,长期以来,中国人民从贫穷状况逐步迈向富裕并享受幸福生活的过程,内在地包涵着党谋求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价值期待。新时期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保障、文化事业发展等诸多与人民群众幸福感息息相关的目标要求。而这一过程,在本质上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所界定的基本内涵,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着眼于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社会生产不发达之间的基本矛盾,落实党的核心价值的过程。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对于幸福的界定包含以下基本内涵:健康的生命、正当的利益、自由的精神、快乐的劳动、自我实现与无私奉献。这些内涵凸显了大力发展生产力前提下的国家与社会综合发展制度与政策要求:一是需要建构有效的教育、医疗卫生体系等社会保障体系;二是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价值理论建构科学的薪酬制度,实现初次分配对公平正义的维护,以制度形式落实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价值;三是形成提升人民精神生活的社会文化建设体系,提高公民素质,并在更高的平台上体现奉献精神;四是致力于建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管理创新体系,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平台和物质支持。由此党需要健全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同时,引导政府转变职能,完善制度机制,让人民在精神生活上变得富有。

为人民谋幸福确立了党的群众工作的出发点和本质内容

人民创造自己幸福生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逻辑,但是作为服务人民的执政党,为人民谋幸福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也是党的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长期执政在保障党更好为人民服务的同时,也使党有了更大的脱离群众的风险。如何始终让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清醒地意识到权为民所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新形势下执政党必须面对和回答的基础命题。

中国共产党在 91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逐步形成了群众路线,形成了群众工作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党的建设过程,就是党始终相信并依靠人民群众推动发展的过程。也是党坚持人民群众是创造人类历史的根本动力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教育、宣传、发动和组织各族人民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实践中直接体现为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长期性、根本性工作。当前,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就是党组织结合变化了的社会环境和发展任务,更好地服务民生,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过程。它直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核心理念。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在《长冈乡调查》中指出,长冈乡在战斗动员上的伟大成绩,是与他们改良群众生活的成绩不可分的。1933年,毛泽东进一步指出:“苏维埃是群众生活的组织者,只有苏维埃用尽它的一切努力解决了群众的问题,切切实实改良了群众的生活,取得了群众对于苏维埃的信仰,才能动员广大群众加入红军,帮助战争,为粉碎敌人的‘围剿’而斗争。”“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苏维埃应该注意的重要问题。假如苏维埃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讨论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苏维埃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地围绕在苏维埃的周围,热烈地拥护苏维埃。”邓小平在阐述共产党的执政观的时候也指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它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它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这些论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内涵,也表明了新中国社会管理的基本价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要求:一是权力运行要能够有效配给资源,二是权力运行要能够服务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三是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实现党的建设的目标。

落实为人民谋幸福的逻辑,至少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在发展层面形成小康社会新要求,树立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二是在自身建设方面强调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执政环境和执政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组织结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确保党的领导的有效性,实现政党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目标,就成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必须着力解决的基本问题。三是从社会建设的要求出发,党的建设的有效性直接体现为让党的基层组织运转起来。这其中包括了让思想解放开来,让制度运行起来,并使党的基层组织成为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核心力量。

为人民谋幸福需要党通过权力运行满足人民根本利益

党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需要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和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思想。党和政府在化解矛盾、维护秩序、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其政策过程、制度安排和技术策略必须考虑社会的价值观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只有当政府有足够的力量实现社会强制和协调的时候,其管理过程才可能突破旧有的价值框架实现管理模式创新,而创新的前提是权力运行科学化,即通过规范权力、完善制度、推进民主来保障权力运行符合党的宗旨和人民意愿。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政府社会管理的逻辑起点和制度底线是尊重与实现人的价值,维护社会发展的秩序。社会管理过程就在于对作为整体的人的价值和利益的满足,并推动社会的科学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社会结构调整,人们的思想价值日趋多元,党亟需一种新的群众工作理念与形式来承载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奋斗过程中提炼的包括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精神在内的精神财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强调了国家长远利益和老百姓现实的物质需要的有机统一,要求把人民的奉献精神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机制有机统一起来,把权力运行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意志统一起来,通过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党员领导干部、社会群体共同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构建学习型政党的激励机制。在党的建设中谈论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首先要求保证组织变迁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上述特点,成为创新性组织,具有极强的社会统合能力。其次要能够实现党员和社会成员拥有推进发展、创造幸福生活的共同愿景,具备创造能力。再次要能够把党的群众工作的传统优势与新技术有机结合。有效支撑社会管理的技术手段并不能替代领导干部和党员深入开展群众工作,化解冲突和矛盾的具体实践。

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治理理念的基础性制度,也是执政党的基本功能。社会治理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是社会发展的有序性和对群体利益的有效维护。因此,实现社会救助与福利保障,是现代社会执政党的基本职能。社会稳定是与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性有机联系的。而要实现宽领域、全覆盖的能够维护人民幸福有尊严生活的保障体系,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极大增加经济总量,以提供持续发展和保障能力。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济发展方式还处在调整时期,经济总量还不足以实现高质量的应保尽保,同时社会又开始进入老龄化时期。这对党改善群众生活造成巨大压力。当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党,需要解决发展过程中解析出的大量社会问题。党通过权威配给资源,在利益与价值框架内实现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并保障公平正义原则的落实。当前,党需要同时做好以下工作:首先,领导政府建立并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造一个以社会化为标志的生活安全网络,包括失业救济、伤残保护、优抚安置、社会福利和保险、贫困扶助等。其次,完善税收和分配制度,使社会财富的积累和配给符合基本的公平原则。再次,党需要协调社会力量,在培育社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的过程中,让社会承担相应责任,提供社会保障的物质资源。同时,调整社会保障的基本理念,提倡社会群体参与社会工作,促进社会管理中专家的专业参与和公民的有效参与。

此外,社会管理的绩效,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因为只有法治才能够保证人们持久的幸福、和谐与自由,也才能够保证人们的自由不至于危及社会的治理,这是一个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基础。

在现代政治生活中,能把多数人的理想变成事实的组织就是执政党。能否有效凝聚群众,权威配给资源,维护公平正义,推动科学发展,体现着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纯洁性水平。加强党对社会的科学领导,不断满足人民对于幸福生活新期待,是新时期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