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与解决之道(2)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与解决之道(2)

挑战之四:农业污染触目惊心。2008年初开展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历时两年多的时间,动员了57万人、普查了近600万个污染源,结果显示:农业污染是“大户”,成为水环境的主要破坏者。

农业污染源是化学需氧量的最大贡献者,排放量占四成以上。农业源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排放量分别为270.46万吨和28.47万吨,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7.2%和67.4%。农业源污染中比较突出的是畜禽养殖业污染,其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分别占农业源的96%、38%和56%。

此次的普查结果有点出人意料,因为在传统的观念中,污染一直都是与工业密切相关的。农业环境污染的代价也是惨重的,不仅已经对现有的生态环境体系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同时还将长期影响着我国国民的身体健康,从而影响到我国的人力资本积累。

挑战之五:“未富先肥”现象。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作为全球最发达的农业大国——美国人也有自己的难处,那就是底层百姓的巨肥问题,而这个巨肥又是美国的速生产业链所带来的。

你到美国中部地区去看一看,就会看到那里的底层人民的体型,真的是吓死人。美国片面追求生产率,工业化农业生产的鸡、猪都是在短期内迅速被催肥的,人们长期食用之后,也迅速被催肥,呈现肉坨化现象。问题是这样的人并不是一两个,而是一个巨大的群体。美国整体的肥胖人口已达60%以上,每年因此而带来的医疗成本有2000多亿美元。

我国的超重和肥胖问题,正在以令人担忧的速度递增,呈现“未富先肥”现象,“将军肚”成一奇观。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瘦的国家之一,而目前中国肥胖的流行趋势持续增长,如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增长迅速。

据第四次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的数据,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两者相加已超过总人口数的四分之一,估计人数分别为2.0亿和6000多万,10年间中国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

近5年来,我国城市儿童肥胖增长率是160%,农村儿童肥胖增长率是400%。根据超重和肥胖的发展趋势,我国的超重和肥胖的人数,将很快赶上西方国家。肥胖率飚升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西方国家已在下大力气进行治理,但我国肥胖现象一直没有引起重视与治理。

食品安全问题的深层原因

顶层设计应该从关注粮食安全到食品安全。我国有13亿人口,所以食物安全问题,也就是如何让百姓吃饱,往往遮挡了许多食品安全问题。

其实,让百姓吃饱的问题,早在1978年,小平同志推行包产到户时就基本上解决了。这个功劳谁也抢不走,应该归到小平头上。我国改革开放近30多年来,一直没有发生大的饥荒事件,说明了吃饱问题基本上没有大问题。

近十多年来,全国百姓的最大需求是:如何能够吃到安全放心的食物。然而,各种反复出现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让消费者深恶痛绝。

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把食品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位置,与食物安全同等地位,这样才能真正让相关部门重视起来。

目前,两者的地位相差太大,食物安全是巨人,食品安全是小矮人。这一鲜明反差,导致许多重要资源只流到食物安全生产渠道中去,食品安全缺乏相应的措施,使得问题越积越多,越来越严重。

监督体制存在漏洞。在我国食品安全上,目前看似许多部门在管,但其实是谁都不全管,缝隙太大,扯皮太多。出现了问题,就让一些部门专家鼓吹食品安全合格率怎么高,没问题,是小事,让公众大跌眼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都一身二任,基本上很难把食品安全放在重要位置。

应该把目前分散在农业、工商、质检、卫生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整合到一个部门上来,就如成立环保部,把相关环境监管责任整合到一个部门,成立专业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专门解决这个重大问题。

半截子产业化所带来的问题,公司加农户解决不了内在矛盾。近年来,中国恶性食品安全事件愈演愈烈,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存在致命缺陷。

由于,有近6亿的居住在城市的人们需要供养,然而,2亿多小农又远离城市,于是公司+农户这种产业化模式,成为小生产大市场的生产方式选择。这种产业化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农产品特有的“盲点商品”属性,即从外观很难看出质量高低,导致公司与农户之间缺乏信任,公司一般以尽可能低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收购原材料,而没有谈判力的农民,为了多赚钱只能以量取胜。于是,他们往牛奶中,恶意添加水再加三聚氰胺;往猪饲料中,加瘦肉精;往水果蔬菜中,多打农药等现象就不断地发生。

中国甚至还出现了农民“一家两制”的现象,即农民自己吃的与用来出售的农产品分别生产,自己吃的是安全的,用来出售的是低质的。

流通模式的缺陷:从田头到餐桌距离漫长。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有着过多的环节,包括生产、加工、储存和分销等中间环节,这样致使对数量众多且分散的商户的农产品质量,基本上无法监控,不可追溯。

国际安全型农业发展经验

意大利的“农校对接”办法。意大利规定,中小学的午餐必须在学校吃,而且必须吃有机食品。从市场上采购有机食品不靠谱,容易出现假货,所以意大利采取“农校对接”的办法,也就是说由学校对周边的一些农民进行招标,中标的农民要严格按照有机农业的标准,以及学校每天的采购量来进行生产,每天学校的采购车统一来农场采购。一个农场仅靠给学校直供菜蔬等,就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学校对这些中标的农民会不定期地派第三方监管机构进行抽检,一旦发现不合标准,就会被取消直供资格。所以,农场都是按照有机农业的生产标准严格要求种植。

意大利人对有机农业很狂热,他们号称整个国家的食品,80%以上都应该是有机农业,他们对于大规模的依靠机械化、靠化肥、农药来生产的“美式生产”很不屑,总之欧洲人对美式工业化农业都很歧视。

丹麦为何成为全球猪肉出口大国?丹麦是个小国,但在猪肉出口上却是大国。2009年,丹麦的猪肉产量约160万吨,其中90%用于出口,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猪肉出口国,出口到140多个国家。丹麦并没有学习美国模式,搞速生肉,而是追求动物福利,追求养殖、质量、食品安全与可追溯性,这也是丹麦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猪肉出口国的原因。

在不使用抗生素情况下,丹麦养猪业开始重视猪生长环境及卫生问题,通过改善猪生长环境,从而提高了猪的自身免疫力,达到抵抗疫病目的。还通过给猪洗澡、保暖、住单间,完善科学饲养体系,对小猪进行全方位的照料等,使得丹麦养猪业不依赖抗生素。随着经验的积累,照料猪还变成一门学问,培养幸福猪是他们的目标。

规模养殖模式正在被美国人抛弃:美国的“吃草牛肉”运动。美国人也开始反思工业化农业的代价。一个回归传统的运动正在美国兴起,回到过去吃草的牛肉时代,重塑“吃草的牛肉”运动。这个运动声势浩大,中产阶级认同度极高。在一般的超市,吃草的牛肉、有机奶的价格比起那些速成牛肉、激素奶价格要高出不少。这个市场区分的结果,让美国人单从外形上就可看出阶级属性:中产阶级收入高、健康意识强,承受能力强,可以买得起吃草的牛肉与有机奶,而低收入百姓只能跟着价格走,什么便宜买什么。这种购买习惯长此以往的结果,使美国人从体形上就可区分出所属阶级,那些巨肥巨胖,基本上是社会低层百姓,因为吃了太多的速生垃圾食品。而中产阶级以上的阶层,收入高、健康意识强,体型基本上正常。

另外,美国消费者组织很发达,通过各种有组织的抵制活动,对违法企业进行制约,保证了美国的食品安全。

韩国的小农是如何生产出安全食品的?有人认为,中国有着2亿多小农户,数量太多,不可能监管,所以提供安全的食品是不可能的。

但是韩国也是小农,土地也有限,为什么韩国的食品能够安全呢?近年来,我国蔬菜、小杂粮价格屡现暴涨暴跌,韩国就很少出现这样的现象。韩国的小农必须要加入农协,农协可以在城市办超市,这样农协就把分散的小农联合了起来。从田头到餐桌都有农协的组织。每天城里需要多少就种多少,基本上不会出现不好卖的问题,更不会出现暴涨暴跌的乱象。韩国农民在村庄生产的蔬菜,会立马被送到农田附近设立的加工厂,加工厂的工人都穿着消毒服,进行加工分捡,然后经过冷链和配送系统运到全国各地。农协在全国设了很多的超市,这样农民的产品就通过农协的加工厂,进入全国各地。消费者一旦发现食品安全有问题,就找到农协,农协承担着所有的责任。从田野到餐桌都是由农协在运作实施。

我国农民缺乏组织,已有的农民专业协会,比较松散,规模小,为农民的服务意识也差,因此农民缺乏对这个组织的信任。农民们现在种什么,大多只能凭着媒体上的新闻,缺乏有效可靠的信息。看到价格高的,大家就一窝蜂而上,没有后续保障,有时往往损失惨重。

由于,我国目前没有有效的供需平台,也缺乏有效的产后贮藏、加工等服务,所以才反复出现农产品暴涨暴跌的现象。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