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专家论中国精神,中国梦(3)

十位专家论中国精神,中国梦(3)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构成中国精神的民族特质,使中国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5000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饱受侵略、欺凌和挫折,但仍然在苦难中创造辉煌,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不管是民族危亡关头的同仇敌忾,还是众志成城抵御重大灾害,凝聚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个人命运才会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滴水之微才能汇聚成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千百年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薪火相传,越燃越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是革命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在当代和平时期,民族精神又有了新的内涵,例如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等。

鲁迅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我作为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此深有体会。1931年爆发的九一八事变,曾使中华民族惨遭涂炭,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持续最久,最为惨烈的一场苦难战争。国民饱受日军铁蹄的践踏,国家经济蒙受巨大损失,但中国人民的意志却始终没有被摧毁。祖国母亲的痛苦呻吟,唤醒了广大民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在民族面临灭种的危难时刻,在极其艰难困苦的险恶环境下,全国的爱国军人﹑各种抗日武装、一批批热血青年屡踣屡起,投入到全民族的抗战中。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最终我们打败了侵略者。那时就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一种民族精神:“抗战精神”。

重温历史,积强中国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强心是强国兴邦的动力。当下,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汇聚每个人的梦想成就伟大的中国梦,形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馆长 井晓光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使中国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中国梦唱响大江南北之际,人们比以往更强烈地感受到改革创新是中国人的当代精神追求和思想特征。

要是从精神追求这个角度分析历史,不难得出结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就是中国170多年来仁人志士不断在批判中改良、革新、革命、改革,探索强国富民道路的过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一直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这100多年的思想史,就是改革创新的思想史及其变奏。甚至可以说现代化的历史,其实就是改革创新的历史。

这100多年的思想和精神积淀,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积淀,已经达到这样的程度,即改革创新不仅已经成为观念形态的思想成果和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已经成为价值取向。尽管当今社会多元化,但在对待改革创新还是因循守旧上,看法还是一致的。改革创新有利于社会发展和民族强盛是当代社会的共识。这也恰好是当代区别于改革开放之前的鲜明特征,在对待改革创新的价值评判上,基本一致。

这种现象当然说明,首先是事实胜于雄辩,人们在改革创新中得到实惠。但更本质的逻辑在于当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与改革创新精神形成互动关系。代表着生产力中最活跃和充满活力部分的知识分子、掌握着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的阶层,获得越来越重要的话语权,改革创新是他们的思想和精神特征,引领着社会思潮和社会舆论。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出现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也在呼唤着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人们把改革创新作为解决问题的法宝和不二法门,这是当下的社会心态和期待。

实际上,改革创新也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如果以旁观者的眼光来观察,会发现当代的中国人灵活通达,刚健有为,不断在创新中进取。当一个民族都能这样以新思维方式武装起来,那就将是不可战胜的了。

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当动力,提供活力,是时代精神的彰显。所以,可以这样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改革创新梦。

——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海平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