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专家论中国精神,中国梦(4)

十位专家论中国精神,中国梦(4)

建立在中国精神基础上的道路自信,使中国梦具有正确的实现途径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文化创造的结晶。而国家精神和民族精神有联系也有区别。国家精神一定是有意识的行为。民族精神突出于文化元素,国家精神则是在文化元素基础上增加了政治元素。

中国精神与国家精神和民族精神是有差异的,但都奠基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主要包括六种元素:一是一统。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强于世界上很多国家和民族。二是厚德。重德是中华民族的最大特点,儒家的核心就是以伦理道德维系社会,这也是历代王朝推崇儒家文化的重要原因。三是包容。中国文化史最大的特点是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改造,包括此后的一次次西学东渐。四是勤俭。中国人的勤劳俭约源于一个生存环境相对恶劣,物质匮乏如影随形,久而久之也就成为一种习惯和观念。五是克己。儒家文化便提供了一个内敛式或缩小欲望来获得心理满足的道路。六是坚韧。中华文化奠基于农业经济,浸润着丰富的小农经济的精神因子。这种文化有着无比的韧性,由此保证民族历千年而不敝。

当下,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确立起以国家为主体的精神,符合思想文化建设发展的实际,能有效提升国家软实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可以说,中国精神是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精神内涵,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中国精神,就有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凝结剂和推进器。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代表着中国各民族的形象,彰显着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认定中国精神,就有了超越自我,走向辉煌的强大精神力量。

建立在中国精神基础上的道路自信,使中国梦具有正确的实现途径。事实证明,中国道路世界瞩目,创造的东方奇迹得到13亿中国人的支持,也得到了世界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与认可。《欧华联合时报》说:“中国人民从上百年的屈辱、牺牲、奋斗的历史中找到和选择了一条正确的光明大道。”俄罗斯《政治杂志》周刊载文指出:“全世界都见证了中国通过完善国家政治体制和进行面向市场的改革而快速地发展与复兴。”

——国防大学教授 公方彬

建立在中国精神基础上的理论自信,使中国梦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

把中国梦讲清楚要有理论建构,把中国梦实现出来更要有理论指导,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道路”的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国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彰显了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中国精神,以其高度的科学性和强大的实践性为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这一理论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它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承继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不仅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做到真实、深刻、准确的把握,对这些规律的揭示和阐释,同样展现了强大的逻辑力量与超凡的理论魅力。

这一理论又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而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始终着眼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不仅洞察中国社会目前怎样发展和向何处发展,而且洞察将来怎样发展和向何处发展,从而信心百倍地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这一理论还是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为动力和源泉,始终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因而,对人民群众产生强烈的感召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一理论更是有着鲜明的“中国味”,说着“中国话”。这中国味,就是几千年来积淀在中华民族生命和血液中的中国情感、中国意志、中国愿望、中国思维等等,概括来讲,就是中国文化的精、气、神;这中国话,就是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我们走的道路背后的理论依据,把我们奋斗目标的价值意蕴给大家讲清楚、讲明白,不是言必称外国人怎么想,动不动西方人怎么说。

高度的科学性让我们对“中国道理”有理由自信,30多年来的辉煌实践又让我们对“中国道理”有资格自信。有“中国道理”做精神支持和思想基础,中国梦就在不远处等着我们。

——中央党校教授 辛鸣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