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的社区居民终身健康档案。社区全科诊所利用信息系统,为每一个签约的居民建立起一个从出生到死亡的终身健康档案,患者每次来就诊,社区诊所都会对其健康档案进行所有数据的添加输入,内容包含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③,居民健康档案广泛而又简明扼要,做到健康档案的动态管理。
周到的诊治提示与医疗安全预警系统。社区诊所及时的为接诊医生提供每一个就诊患者的各种过敏史、疾病风险以及免疫接种时间,包括儿童保健检查时间的提示,以供医生为接诊时参考并提醒其加以重视。
高效的计算机医疗服务网络。在英国社区诊所建有相对独立的局域网,同时,与各医疗机构、全国各社区医疗诊所相连接,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高效工作提供信息保障和科技支撑。
便捷的预约服务。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实现了预约排队、常规预约、复诊预约、急诊紧急预约等,预约检索便捷,通过输入患者姓名、住址、社保号等任一项均可调阅出患者的资料,它节省了患者的就诊时间,提高了效率。
人性化的转诊操作程序。医生对需要转诊的患者只需将其简要的病情资料通过传录机口述给传录打印员,传录打印员将其输入电脑,并打印一封转诊信即可完成全部转诊预约。
完备的教育制度造就出称职的全科医生。英国在建设NHS体系中,高度重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高材生大多并未流向大的国立和私立医院,而是去往社区医疗机构④,在经过社区医疗机构的再教育和培养,其医德、医疗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从而使基础医疗医生队伍整体水平始终保持在较高层次上。
在英国若想成为全科医生,首先要修完学制为期五年的医学院本科教育,医学本科毕业后,约有半数的毕业生选择全科医学的毕业培训项目,做进一步的深造训练,最终以全科医生作为终生职业。毕业后全科医学培训为期三年,培训项目通常包括两年的大医院实习培训,一年的全科医生诊所实习培训,为期两年的医院轮转实习培训,其中包括内科、儿科、妇产科、外科、急诊科、精神科、老年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等2级学科和心血管、消化、内分泌、神经、泌尿外科等3级学科的实习和培训⑤。在社区医疗中心的培训一般安排在医院实习后一至两年进行,学员依次在教学医院的家庭医学科、社区健康中心和全科医疗诊所,从事临床、预防与社区健康有关的学习与培养。学员在毕业后还会进行长期穿插性社区学习,通常每周两个半天,无论在哪个阶段培训或是在哪所医院轮转,均要保证每周至少一个半天在社区诊所集中学习。⑥
英国给予全科医生团队以高收入待遇,伦敦人均年收入为3万英镑左右,而全科医生人均年收入约为10万英镑,税后仍可得到约6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60万的薪酬,比英国一些大医院的专科医生还要略高,优惠的待遇稳定了全科医生医疗团队。除此以外,广泛的宣传、媒体的导向,使英国的社区诊所全科医生广受尊重,能力和贡献也为社会和业内普遍认同。
对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的启示
英国基础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二战刚刚结束,英国正处医治战争创伤,百废待兴时期。在诸多新建和恢复重建计划中,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计划优先摆上日程并很快实施。经60多年的不懈努力,世界规模最大、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公费医疗体系平稳运行。
当今的中国,历经了30余年的改革开放,1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已得到显著提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医疗卫生部门仍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中薄弱的环节。为此,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意见》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相继公布,新一轮医改正式起航,其目标是:在2020年前完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医疗改革,以确保十几亿公民得到安全、便宜的医疗卫生服务。医疗改革的核心原则是坚持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就城市居民而言,今后一个时期,建立和完善城市以社区医疗和医院医疗分工协作的服务机制意义重大。
英国国家基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它对全民健康的巨大贡献;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对在经济出现低迷、衰退,社会出现动荡时,它对人心的安抚;对社会秩序稳定的强有力保障。同时,它的发展历史和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完善的体系、具体做法也给我们以启示,并值得在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中加以借鉴。这将有助于我们在推进医改过程中,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实现我们医疗改革的目标,进而保障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人们安居乐业,特别是保障社会的总体稳定。
打牢社区医疗体系基础,强化管理与投入。英国的社区医疗体系基础完备,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由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自发性的影响,要合理配置区域卫生资源,没有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很难实现的。目前,我国社区医疗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在政府主导下广泛建立,但其医疗服务资源仍处于城市卫生资源的弱势地位,政府必须通过对城市卫生资源的整合重组,加大投资力度,增强对社区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提升社区医疗机构硬件配套设施,增加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仪器设备购置,进一步改善社区医院就医环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