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立以社区医疗和医院医疗分工协作的服务机制。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就是要大力推进以社区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分工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各负其责,分工协作,既不相互推诿,又不越俎代庖。社区医师的主要任务是预防疾病、常规检查、常见病诊断治疗等,这样既方便了群众,又缓解了大医院的压力。
目前,中国大多数患者的手术和术后护理都是在大医院进行的,造成了大医院医疗资源的紧张和浪费。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英国的双向转诊制度,即:让一般、多发的小病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大病则转向二级或二级以上的大医院,而在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则可转至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在现阶段,在不能取消自由就医的情况下,要利用媒体等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政府政策的引导,制度和规章的限定与制衡,把常见病和恢复性护理工作引导到社区医疗中心,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逐步解决社区医疗中心患者罕至,而大医院又人满为患的顽疾。
加快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英国社区医疗机构都建有居民个人终身健康档案。我国城市社区医疗机构应尽快将所在社区居民的个人健康情况进行登记,把每位居民的日常健康情况系统的管理起来,录入计算机系统。在患者每次就诊时,添加患者发病情况、治疗方案、治疗结果等,并及时更新患者的健康状况,为患者健康和今后的诊断治疗提供第一手材料,方便患者就诊,节省医生的问诊时间,同时强化了患者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如同看家庭医生的就医感受,告别以往在大医院就医挂号时间长就诊时间短的旧模式,让患者更青睐到社区就诊。
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首先,应提高社区医生经济收入,促进其医生队伍的长期稳定。借鉴英国社区全科医生收入平均高于大医院医生的经验,我们应提高社区医院医务人员的待遇,使同等资质的医生在社区工作的待遇不低于甚至高于同期在大医院工作医生的待遇。只有这样,才能吸引高层次人才进入基层的社区医院。另外,推行聘请大医院的医务人员到社区医院兼职,也是解决当前社区医院医疗水平不高的一个途径。
其次,加大培养投入,用社区医疗服务的高质量赢得信任。社区全科医生的培养是提高社区医疗质量的关键。2011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并强调要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将全科医生培养逐步规范为“5+3”模式⑦,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具有良好资质的全科医生,是提供家庭式关怀就医服务的先决条件,它的大量培养以及充实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可逐步提升居民和患者对社区医院的信任。
第三,运用经济杠杆,调控患者就医流向。长期以来,大型医疗机构70%的患者是常见病、普通病、多发病,医院的高、精、尖仪器设备诊疗这类患者,一方面造成了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大医院医疗资源过于紧张,门诊人满为患,住院部一床难求,而社区医疗机构门庭冷落、病床空位多,医疗资源严重闲置。解决的办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挂号费用的不同。将社区医疗机构的挂话费与大医院的挂号费拉开档次,比如社区医院的挂号费为1~3元,而大医院的挂号费为10~30元,社区医疗机构医生挂号费的收入差额由政府出资补贴。这样头痛脑热的小病患者,自然就不必舍近求远,去挂号费贵、治疗费用大的大型医疗机构看普通病、常见病了。二,报销额度的不同。在医疗保险政策上,可以在报销额度上进行设置。比如,针对常见病,在社区门诊就医的,报销额度为70%或80%,而大医院门诊的报销额度为30%或者更低,运用好社区就医的优惠政策杠杆,将会引导更多居民到社区医院就诊。
【作者分别为沈阳药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沈阳药科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①王立义,孙晓明,周光艳:“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基本构架”,《社区卫生保健》,2004年第1期,第12~13页。
②David J: The NHS Bill, The GP Contract, and Diabetic Care: Diabetic Medicine.0742-3071, 1991, 31-33.
③吴瑞华,李鲁:“英国卫生体制改革及其启示”,《卫生经济研究》,2010年第7期,第20~21页。
④侯立平:“英国医疗体制改革评析”,《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第28~30页。
⑤Bain J, Scot R, Snadden D. Integrating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general practice: experience in Tayside[J]. BMJ,1995, 310(6944): 1575-1578.
⑥张为佳:英国的全科医生与全科医学教育,《中医教育》,2001年第5期,第52~54页。
⑦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
责编/张蕾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书面转载请联系010-65363752或邮件至rmlt@rmlt.com.cn。(刘晓溪 毕开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