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科学总结了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走上科学发展道路的实践经验,而且以广阔的世界眼光吸收了当今世界关于发展问题的最新认识,借鉴了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深刻教训,同时也有力回应了人们对于全球化的普遍担心,因而作出了世界性的重大理论贡献。
为人类应对共同面临的发展难题提供理论参考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主题,但在21世纪人类面临着诸多的全球性问题,如生态问题、贫穷问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疾病问题、社会犯罪问题、毒品问题、人口问题等等,使发展举步维艰。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是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西方工业文明在全球肆意扩张的结果,也受到“技术万能论”、以物质追求为核心的价值观的引导,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强化作用。全球性问题折射出长期主导人类发展的西方发展理论原有框架和发展道路的局限,呼唤着用崭新的发展理念和实践应对发展难题。
科学发展观用一系列具有鲜明特点的观点,显示了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新思路:它扬弃了西方传统发展观的“物本”思想,把“以人为本”作为整个发展观的核心,同时肯定了物质文明建设和技术进步的基础性作用;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否定了西方传统的、单一性的“经济增长论”,但肯定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和正面作用;它虽然与西方新的“整体发展观”、“综合发展观”有很多相近之处,但却更加系统化,强调发展进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五位一体”,并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现实路径;它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经济全球化朝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建设和谐世界,突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狭隘,重视不同国家在应对全球性问题上的平等合作;它根据中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主张,指明中国应对人类发展难题的基本方式,展现中国对人类未来负责任的态度。
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的辩证思考、关于调整制度秩序应对发展难题的思想、关于中国应对全球性问题的主张,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科学方法,为人类应对全球性的发展难题提供了不同于西方的理论参考。
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其国情的发展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二战结束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推进现代化、实现经济增长上形成共识,并努力推动本国经济快速增长,一时间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的奇迹。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各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资源枯竭、环境破坏、政治腐败、两极分化、社会动荡等问题。现实问题推动人们探讨新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新发展观》和《以自由看待发展》等一系列反思发展、阐述新的发展理念的著作、报告在西方相继问世,世界环境与发展战略委员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世纪之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开出了“华盛顿共识”的药方。尽管上述理论试图克服以往发展观中的局限,倡导“整体的”、“内生的”、“综合”的发展,提出发展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指出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新路径,但它是基于西方经济和文化模式而制定的,受到“西方中心主义”制约的发展理论,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缺乏现实的指导性。至于“华盛顿共识”,更是因对发展中国家的误导而遭到普遍批评和抛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