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评读书(2)

核心提示:北大著名教授金克木有个判断,每个文明真正根本性的书也就几十本,其他多是二级、三级依次推演开来的。章太炎有三句话:读书有不明白的地方,应该请教师长;读书主要靠自己,将生活经验和书本知识相印证,会获得一种独特体会;读书主要得之于“忧患”,“忧患”能帮助你理解社会、理解人生、理解历史。

(三)读书的立场

其实,“好读书”与“读好书”,二者应该有一个结合。有的人一辈子读书,但读的书太烂了,那样的话,就有点可惜了。这就带出了一个问题:到底该读什么书?这里有两种说法值得推荐:一是清末文人孙宝瑄,他的《忘山庐日记》中有段话,大意是说:书无新旧,无雅俗,就看你的眼光怎么样。有好眼光的人,旧书也能读出新意来;眼光不好的,读出来的,照样是旧意。二是林语堂只读“极上流的书”和“极下流的书”的读书经验。每个民族、每个时代都有被认为是经典性的著作,亦即“极上流的书”,在我国诸如《论语》、《诗经》;那么,什么是“极下流的书”呢?为什么“极下流的书”也值得阅读呢?“极下流的书”有几种情况:除了很烂的那种书之外,第一种,超前的,就是超越了现时代的眼界、趣味和立场的书,就像《金瓶梅》,曾一度被作为禁书。第二种,以俗为雅,读书人有一种本事,那就是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看到其中的价值。会读书的人往往喜欢引用那些“僻”的书,通俗地说,就是大家不太读的书。以此,避开大路、专寻小径,显得自己有眼光,与众不同。因此,判断一个人会不会读书,除了选择那些被公认为是经典性的书籍之外,还有就是能不能确定、能不能坚持自己的阅读趣味。有了大众传媒,很容易形成一种风气,这本书你不得不读,不读你就OUT了。这种状态下,你还能坚守自己的趣味,就很不简单。用胡适的话说,即除了传统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外,还得添上一句“时髦不能动”。其实,一位数学家、一位国务院总理、一位教授,他们的趣味是不一样的,这是完全正常的;倘若他们的趣味一样了,那肯定是有问题的。一个民族太肤浅了,才会说,所有的人读的书都应该一样。

现今的问题是时尚阅读越来越严重。假如这个时尚碰巧是你个人的趣味,没有问题,那应该读;如果不是的话,请保持一种警觉,要去读自己喜欢的书,为自己而读书。

(四)读书的姿态

现在的读书,不再被认为是严肃的、认真的、必须正襟危坐的事情。而当各种资料,从图书到报纸,到广告等等,所有这些东西充斥人们耳目的时候,对于现在的读书人,他们所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需要具有选择的眼界、阅读的定力,以及批判的眼光。

我在一所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曾致辞,说的是,如果过了若干年,当你半夜醒来,发现你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了,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话,那你要知道你已经堕落了。我是说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这个世界,你还在追求、还有不满,在寻找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其实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外在的象征。

我是77级的大学生,在同学聚会时,他们告诉我说,某某人真傻,毕业这么多年了,还在读书,我听了很伤心。为什么毕业30年,就不能读书呢?如果毕业30年了,没有考试了,你还在读书,这才是读书。也不能说现在没人阅读,地铁上很多人捧着手机、平板电脑在读。在日本20年前读漫画;10年前,香港大量的都是免费的报纸;而今天地铁里面看到的随处发放的商品广告,这也是在读。可是,并非所有的读书都有意义。“读书”分为“读”和“书”,“读”是一个动作,“书”是一个对象。因此,我们强调读,同时还要强调书。

                                          专业以外的阅读

直观地讲,专业性的读书是指你在大学期间为了攻读本科、硕士、博士,必须要读的。专业以外的阅读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毕业时候还在读,毕业30年还在读,退休还在读。专业以外的读书,通俗地讲,就是天文、地理、考古、宗教等等,这些我不懂,但是只要我有兴趣,就会读相关的书,即:不是要成为这个行当的专家,而是要保持一种对自己不熟悉的、感兴趣的世界的探索欲望。

今天,中国面临着人文学的困境和出路的问题,就是越来越讲求有用,而人类很多的探寻是“没有用”的。没有用不是真的没用,只是现在还不能投入实际运用。那么,我们如何看待这些“无用”的知识呢?对此,我特别强调,防止人文学教授变成深宫怨妇。20世纪70、80年代读文科的一流学生几乎都考中文系;90年代则都转到经济管理学院去了。今天的北大中文系还算好一点,有各省的状元进来,可是学生进来以后,几乎都选实用性的专业。在北大的文科里面,录取分数最低的是哲学系。哲学本来应该是最聪明的人来学的,当然不能说考分不高就不聪明,只是我觉得整个社会对那些玄远的东西趋向于不感兴趣,对于那些出来以后不能直接转化为薪水的东西不感兴趣,这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病症。

事实上,欧美一流大学,不管是综合大学还是文理学院,都特别重视博雅的课程,强调对人类、对历史、对艺术、对人生的理解和接受。我们今天的专业化,以及特别强调大学教育理念过早的专业化,其实是不好的状态。你会发现最近10年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将来最大的问题很可能就是除了自己的专业,对其他的都不感兴趣,也不了解。之前的那些人都是吃杂食出来的,什么都懂。这是我们今天大学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有效果”且“讲趣味”

走出校门的人读书,不同于在校生之修课,没必要“循序渐进”。在大学阶段必须建金字塔,先汲取广博的营养,然后一步步达到那种顶尖的状态。我想引用胡适的一句话:“为学有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很多大学的、中学的老师都把这句话教给学生们。

毕业以后的读书应该反过来,就是倒金字塔模式,即根据个人的兴趣,抓住一点,不断往下扩展,最后变成网状的结构。这就像是挖树洞一样,在农村干过活的人就会明白,要想挖树洞,必定抓住一个树桩,依据其树根的走向往周围扩展。效仿此法去读书,会有明显的理路,而且很有效果。无论是挖树洞法,还是倒金字塔模式,归结起来就是,选准目标、集中精力,调动个人的阅读兴趣来读书。这样的读书,有用、有效,且有趣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趣味和关注点,根据你所关注的点往下读书,可以感觉到自己每天都有收获,都有小小的进步,由此就可以坚持下去,最后建立起自己阅读的视野和根基。这也是成年人读书和大学生读书不一样的地方。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