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评读书(4)

核心提示:北大著名教授金克木有个判断,每个文明真正根本性的书也就几十本,其他多是二级、三级依次推演开来的。章太炎有三句话:读书有不明白的地方,应该请教师长;读书主要靠自己,将生活经验和书本知识相印证,会获得一种独特体会;读书主要得之于“忧患”,“忧患”能帮助你理解社会、理解人生、理解历史。

(二)读书与古旧书籍

最近20年整个文学史的研究,不止把文学当文本,而且强调这些文学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考究书籍在生产过程中,流通过程中,物质如何介入到里面来。比如明清的小说是如何生产出来的?江南的出版业如何形成明清的文化?这个状态就让你回到了历史生产的情景。

谈几个有关的问题。

第一,收藏。搞收藏的人最初出于世俗的考虑,比如说确定这幅字值不值钱,由此就会追踪作者是什么人,进而追踪了作者周边的环境,最后变成一个业余的读书者。另外,很多图书馆把晚清以后难得一见的藏书作为上等书来收藏。大部分晚清以后的作品是在报纸、杂志上刊登出来的,然后再结集出版,同时原来登载的报纸和杂志所隐含的历史信息同样值得我们关注。若有意收藏某方面的书籍(不一定非善本不可),就会读出点趣味来。其实,藏书是读书的一个诱饵。很多喜欢读书的人和藏书是连在一起的。

第二,拍卖。无论是大众的拍卖,还是真正的上等书的拍卖,都无形中在普及知识。最近朱自清的一封书札拍卖了200多万。突然间,拍卖现在已经变成了很重要的文化推手。这个状态使得现在的书业,不是说宋版书,宋版书已经很难求了,我说的是近现代的书刊,以及很多今天不太流通的版本,已经堂而皇之地进入到了拍卖行。

第三,废品回收。今天不断有人告诉我,你的老师的一封信在什么地方,你要不要,多少钱。现在北京大学的哪一位老先生去世,必定有好多人在后面等待其垃圾的处理。最最生动的一个故事,钱钟书先生去世以后,杨绛先生处理他的书信。有些人就把这些碎纸片买回去,只要是一撕两半的,那很容易拼;如果是一块一块地散在一个麻袋里面,也要费尽心机地最后将其拼接在一起。

作为学者我关注古旧书籍的事情,是因为我希望学生们都能够看到旧的书刊,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亲手触摸到那些历史书刊,去直接感受历史的文化底蕴。这对学术研究会有很多的帮助。

(三)书籍与书籍装帧

过去的人有一个读书的习惯,就是每读一页书,就用刀子切一下,再读一下,再切,如此这般,读完了,书也就切完了。所以,书读没读过,一看便知道。这个阅读趣味在现代社会里面,已经逐渐地被遗忘了。鲁迅说,他还有这个趣味。他说,每本书出来以后,请给我留十本没切边的。他说,这有一种原始的、朴素的美。新闻出版署的官员会知道,今天很多文人出版的书都保留100本不切边的,有的是自己保留送人的,有的用于拍卖,虽然这种情况在国内不是很多,但是确有一批人在固定收藏毛边书,这是自己的乐趣。今天这种情况在欧洲还有。我买过法文书,我看不懂法文,因为它做得很漂亮,是毛边,但是不影响它立在书架上。过去的毛边本,上架有问题,放在那里不好立起来。今天的毛边本已经可以做到外观上、内容上漂亮、协调,并且能够作为可以把玩的艺术品来看。

今天的中国人,除了是作专门研究,一般读的都是洋装书。宋元书里面印得很漂亮,但是由于技术的原因,其封面很简单,就是一个纸签贴上去。而洋装书采用了各种设计的办法,以实现封面的美感。这种装帧艺术是在晚清以后兴起的,它不仅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审美。钱君匋在《〈鲁迅与书籍装帧〉序》中,曾提及自己是如何在鲁迅的影响和指导下,从事封面设计的。这种说法虽有点夸张,但是鲁迅对书籍装帧确实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一以贯之。记得鲁迅曾这样评价浙江老乡陶元庆为他的小说集所做的装帧:“《彷徨》的封面实在非常有力,看了使人感动。”谈论鲁迅与书籍装帧,可参阅钱君匋《〈鲁迅与书籍装帧〉序》、郑振铎《鲁迅与中国古版画》以及《鲁迅与书籍装帧》和《鲁迅装帧系年》二书。

在我看来,晚清到今天,中国人的书籍装帧,做得最好的是在20世纪20、30年代。此期间,大量的文人雅士自己做书、做封面,诸如鲁迅、闻一多、丰子恺等,其中不乏有诗人、画家,还有小说家等等。那时候的封面设计个性化很强,并且是手工制作的。抗日战争以后,纸张困难了,封面也就不能再讲究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装帧职业化了,出现了一批专门的装帧设计家,因此,除了很少的例外,文人自己就不再设计封面了。装帧设计职业化,遇到的一个问题是,装帧设计者一年要设计出很多个封面,不可能把每一本书读完,再认认真真地给出设计。以前自己做封面的时候,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什么,由此便考虑要用什么纸张、字体、板式以及封面,可以表达应有的效果。装帧设计职业化的一个后果就是产生大量的重复性设计,除了一定要送出去评奖的,其余的多是用电脑模板设计而成的。因此,现在书籍的封面设计,机器的味道很浓,而设计者个人的感受没有了。由此可以说,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装帧设计的黄金时代。

总之,关心书刊、报纸,不能仅仅看其内容,也要考虑其纸张、板式、装帧以及手感,这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很有意义。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