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官简政”促成中国社会体制机制第二次“脱壳”(2)

以“精官简政”促成中国社会体制机制第二次“脱壳”(2)

如上所述,要实现强企(增强企业竞争力)兴科(科教文事业自主发展、兴旺发达)的目标,就必须全面深化改革,解决体制问题。其实,这个问题邓小平早就提出来了,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就明确指出:“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这些事只要有一定的规章,放在下面,放在企业、事业、社会单位,让他们真正按民主集中制自行处理,本来可以很好办,但是统统拿到党政领导机关、拿到中央部门来,就很难办。谁也没有这样的神通,能够办这么繁重而生疏的事情。这可以说是目前我们所特有的官僚主义的一个总病根。”“过去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分过几次权,但每次都没有涉及到党同政府、经济组织、群众团体等等之间如何划分职权范围的问题。”这个“总病根”问题在以前的改革中没有得到解决,所以才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所谓“全面深化改革”,“深化”就是要深入到“总病根”,涉及到“如何划分职权范围”;“全面”就是要扩展到“党政领导机关”,涉及到如何把那些“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及其相应的权力、资源连同责任交给“企业、事业、社会单位”。

“精兵简政”,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克服抗日根据地的物质困难,而采取的精简机关、充实基层的一项重要政策。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等11人有关“精兵简政”的提案,曾引起争议。毛泽东看到后非常重视,加了一段批语:“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号召全党全军实行精兵简政,要求党、政、军各级组织机构切实进行整顿,精简机关,充实连队,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并把精兵简政确定为1942年全党全军的中心工作之一。在中共中央领导下,陕甘宁边区首先实行精兵简政,并先后进行三次精简,取得很大成效。随后,各根据地普遍实行了精兵简政,主要内容是:将党、政、军、民等组织机构的脱产人员缩减到占所在根据地总人口的3%以内,军队(含游击队)与党、政、民工作人员的比例为3∶1,从而使脱产人员与根据地的供养能力相适应,从根本上解决“鱼大水小”的矛盾。

当时的“精兵简政”,实际上是“精‘官’简政”,精简的是党、政、军、民组织机构及其脱产人员,充实连队及其战斗人员,主要不是减“兵”,而是减“官”和“僚”。使一部分“官”和“僚”转变为“兵”,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实行这一政策后,部队的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战斗力有所提高,并使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自卫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得到加强,从而更加适合敌后游击战争的环境,实际上起到了“强军”的作用。减少脱产人员,使更多的人成为自食其力的生产者,增加社会财富;同时,部队和机关还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实际上起到了推动生产发展的作用。“精官简政”的结果,起到了“强军兴产(生产)”的作用。

今天我们所要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与此十分类似。要改变行政权力过大、掌握资源过多、官僚队伍过盛,使企业竞争力不强、科教难以振兴的局面,就必须再一次实行“精官简政”的政策。只有“精官简政”,才能“强企兴科”。只不过现在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生存的问题,而是发展的问题;这一次“精官简政”的程度要更深、范围要更广。所谓程度更深,就是要涉及到权力和资源的配置,把公有制经济与公共教育、科技、文化发展应当拥有的权力、资源连同责任由党政部门转移到企业、事业单位;同时要涉及到机制的转变,企业的发展以资本(包括公有资本)权力及其运营为中心,科教文事业发展以学术权力及其创新为中心,不再受行政权力的支配和干扰。与此相适应,党政机关的权力、资源、职能和人员将要大大缩减,同时政府要转变职能,变权力型为责任型、管理型为服务型,党政官员不能再靠权势推动工作,而要以能力胜任工作。所谓范围更广,就是由于机制的转变,“精官简政“也涉及到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行政性级别、行政性机构和专职人员的裁减,这些人员要从“官”或“僚”转变为真正的企业家、教育家、科技专家、教授、艺术家、文学家、等等,或者成为在第一线工作的白领工人、教师、研究人员、创作人员,甚至成为普通工作人员、蓝领工人等。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