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支部”服务城乡居民(2)

“网格支部”服务城乡居民(2)

二、做法与经过

实践中,该县着力在架构组织体系、健全互动网络、完善管理机制、搭建工作平台等方面积极探索,统筹推进城乡党建一体发展。

(一)“三化推进”变格局。通过成立片区综合党委,突破基层组织设置条块分割、资源分散、活动体内运行的局限,形成了全面覆盖的组织网络,消除了党建“盲区”和组织“空白点”。一是组织设置网格化。按照“有利于党组织加强管理、有利于党员参加活动、有利于发挥党员作用”的原则,将辖区内13个村(社区)、企业、学校、行政事业单位党组织进行统筹整合,成立了沿口镇河东片区综合党委,形成了全面覆盖的组织网络。二是组织管理一体化。综合党委设党委委员9名,书记1名,副书记4名。综合党委所属各党支部、党总支按照党内规定,从相应的党委中剥离出来(原行政关系不变),接受综合党委的领导。所有党组织的党员组织关系转入综合党委,由综合党委统一教育管理,统一组织学习培训,统一开展活动。三是组织资源集约化。通过采取“网格支部+综合党委”组织设置模式,强化了综合党委在辖区内的工作主导权、资源调配权和活动统筹权,有效解决了在城镇社区内不同类别、系统党组织各自为政、互不往来、缺乏沟通交流、作用发挥不好的问题,有效整合了一个区域内党组织阵地、人才、资金、信息资源,从形式和内容上进一步优化了党组织设置管理。

(二)“三项机制”强保障。着力在准确定位综合党委职能、健全运行管理机制等方面下功夫,推进区域党建工作制度化、长效化。一是健全分类指导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基层组织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新途径,对区域内基层组织实行分类归口管理,基本实现机关、农村、社区、行业之间互联互通和工作全覆盖,有效提高了运作效率和服务管理水平。二是构建双向共管的责任机制。实行在职党员由机关和社区双向共管,开展“机关党员社区报到”活动,规定机关党员必须到居住地社区认领公益岗位,采取“业绩量化+群众测评”的方式进行分类考评,如实记入档案,并作为提拔使用、晋级晋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流动党员管理,分别明确户籍所在地、社区和工作单位党组织的共管责任,日常教育管理由社区和工作单位共同负责,预备党员转正或其他重大事项需三方分别加注意见。三是建立定期会商的议事机制。综合党委定期组织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规划和部署基层党建工作,通报相关情况,交流经验做法,特别是就区域内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管理等共同关心的问题达成共识。共召开联席会议30余次,协商解决建立老年活动中心等具体问题15个,形成《关于健全综合党委运行经费保障机制的决定》等决议11个。

(三)“三联三促”聚合力。通过组织之间的帮带互促、协作联动,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不断创新和拓展工作阵地,实现不同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多种利益主体的相融互动。一是机关联企促规范。对党建资源少、党员人数少、组织活动开展少的“三少”型企业,通过选派“党建指导员”、同过组织生活等措施,帮助企业规范党建工作。分期分批选派21名机关、社区干部到企业担任党建指导员,建立党员先锋示范岗6个、组织开展技能大比武等活动10余场、提供党建资料2000余份、帮助解决党员组织关系转接38人次、发展党员17名。二是企业联村促发展。坚持企业对口帮扶农村,明确帮扶主体,签订帮扶责任书,从企业选派党组织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到村担任“两栖”书记和发展顾问,积极吸收技能型人才到企业务工,基本形成村企合作、共谋发展的良好格局。截至目前,企业选派“两栖”书记1人、发展顾问2人,村企共建党员服务中心1个,村企党员结成帮扶对子28对,成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53人。三是学校联村促教育。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资源均衡为着力点,建立城乡学校共管机制。辖区内城南小学分别与三家村小结成“教育共同体”,学校校长、党支部书记和一名副校长分别为村小的共建责任人,每月至少到村小上班、指导工作2天。积极开展互动交流,安排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支教,村小教师到城顶岗锻炼,确保城乡教育平衡发展。

三、成效与反响

通过城乡资源共享、活动共抓、秩序共管等措施,“网格支部+综合党委”的作用充分凸显,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资源共享,实现城乡互动发展。综合党委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大统筹调控力度,推动党建资源的良性流动,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运作效率的最大化。一是资源共享。强化资源集约意识,打破城乡、区域、行业分割的状态,推动资源均衡流动、双向开放,形成结构合理、资源共享的城乡一体格局。进一步拓展、提升远程教育功能,通过远教网络平台将区域内企业、机关、学校、社区之间的资源进行横向链接。二是优势互补。针对农村干部熟悉基层情况、群众工作能力强,机关干部懂政策、懂法律的实际,在处理具体事务时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组织机关、村(社区)干部协同处理各类矛盾纠纷,促进村(社区)干部的政策水平得到提升,机关干部的实践能力不断加强。三是服务对接。机关党员到社区法律援助中心“兼职”,为党员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援助240余人次。通过积极协调,县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免费培训村(社区)卫生站医务人员80余人次,县内“名医”结对指导村(社区)医生9名。完善管理网络,建成社区流动人口图书站1家,积极组织机关党员干部为社区爱心超市捐资捐物10余次。农村党组织积极向企业推介优秀技术人才200余人,向社区推介30余人从事城市建设基础性工作。

(二)活动共抓,实现城乡同步发展。针对城乡二元结构较为明显,城乡经济发展不同步的实际,综合党委通过实施“五大工程”,积极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有效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城乡党员结对帮扶工程。开展“城乡党员手拉手,共建和谐新党委”活动,采取“1+1”、“1+N”的方式实施对口帮扶。辖区内97名机关党员结对帮扶124名农村、社区和企业贫困党员,协调争取和捐助帮扶资金40多万元,提供致富项目37个。二是农村改革发展助推工程。县检察院、文体局、审计局分别对口联建3个农村支部,帮助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培育主导产业。综合党委整合区域资源,新发展星级农家乐3家,引进规模以上企业4家,发展种养殖项目7个,协调项目资金1500余万元,唐家山等三个村人均年增收150余元。三是党员群众就业直通车工程。根据辖区企业用工需求,统筹建立台帐,组建就业人才库。按照“技术培训作为基础、党委推荐打开渠道、企业合同形成保障”的模式,整合辖区职业技术学校资源,组织城镇无业居民、失业党员、生活困难人员免费进行短期实用技能培训,积极向企业输送技能人才,统筹解决企业用工难、群众就业难的问题。先后举办技能培训班5期,培训下岗工人、农村党员632名,为辖区内企业输送技能型员工320名。四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抓手,建成农村新居示范点1个,新建乡村乘车点8个,新建功能完善的专业洗车场1个,改建、扩建集贸市场2个、新增摊位128个,新建沼气池67口,改厨、改厕、改圈97户。同时,综合党委协调、争取资金130万元,帮助整修乡村公路1.7公里、便民道3.5公里、水渠2.1公里。五是城乡党员零距离工程。探索建立城乡互动的开放式组织生活,开展“同学习、同交流、同进步”主题活动,党员根据自身特点、发展需要自愿结对。制发党员“连心卡”,记录党员基本情况、技术特长、联系方式等内容,方便结对党员交流沟通。通过开办农家课堂、建立党员实践锻炼基地等措施,推动城乡党组织交流融合,促进党员共同提高。截至目前,共组织培训城乡党员160余名,举办城乡党员恳谈会、交流会3次,参与党员达300余人次。

(三)秩序共管,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综合党委以党组织为纽带,统筹协调辖区内各类组织,切实采取措施,有效实现了辖区“精细化”管理。一是加强组织管理。加强社区、农村信息收集处理,以党员志愿服务者为骨干,确定社区管理联络员和信息员,分区域收集各种信息。二是狠抓治安联防。分区域组建小区或街道联防队,由党员志愿者并吸收企事业单位保安人员、社区居民参与,协调公安部门,购置必备设施,坚持每天晚上7-12点开展“拉网式”无缝巡防,确保辖区平安稳定。三是强化信访维稳。畅通居民诉求渠道,在综合党委服务大厅设置“民声”岗,由辖区“两代表一委员”轮流值班,收集辖区居民和群众的意见建议,转交相关单位处理,确保信访问题不出辖区。四是注重纠纷调处。将辖区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组织起来,成立矛盾纠纷调处组,摸排调处辖区各类纠纷矛盾,积极配合城管、公安、工商等职能部门开展活动。截至目前,工作组协同处理征地拆迁问题30余件次,成功调解土地承包纠纷、社区邻里矛盾160余起,促进了辖区和谐稳定。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