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许耀桐:为民、务实、清廉,健全党的群众路线(3)

(四)小结: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为民、务实、清廉

讲到这里,我就想做一个简短的小结。

从这么长的群众路线形成发展的历史中,我们究竟要怎样掌握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呢?十八大报告做了一个很好的归纳,提出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为民、务实、清廉”。我今天来这里讲群众路线,就是用《为民、务实、清廉,健全党的群众路线》作为标题的。通过我们党的历史,确实能看到,这就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为什么群众路线是这些基本内容呢?我也简单地分析一下。我们来看“为民”。我们党提出和贯彻群众路线,要解决一个“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我们搞革命也好,搞建设也好,搞改革开放也好,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你为了谁,你依靠谁,那么我们是为人民群众的,这可以说是我们的根本目的。

第二是“务实”。好,我们就顺下来了,你是为民的,那么你怎么为民呢?你整天夸夸其谈,不干实事。你能为民吗?所以为民,紧接着提出来的就是要“务实”。所谓务实是提出和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途径。

为民也好,务实也好,都是要通过我们党的干部去做工作的。那么党的干部,作为党的干部,就要“清廉”。如果不清廉的话,怎么有好的形象呢?我们也很难设想,如果是一个贪污腐败的人,他还能够去为民吗?他还能够去务实吗?不可能,老百姓也不相信。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清廉,是我们每一个党的干部贯彻群众路线的一个身份证。以这个身份证验明正身,证明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这是我们提出和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一个根本的保障。

这里我根据个人的学习体会,还加了一个内容,就是“民主”。我认为,我加一个民主,跟中央的精神也是一致的,并不是不吻合的。因为刚才通过讲这么一段历史,大家知道了,我们提出和贯彻执行群众路线,它针对着什么?针对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还有官僚主义等等。那么这些东西最要害的是什么?就是个人专断,甚至专制。怎么扫除它?只有用民主。毛泽东在理论上创新也讲得很清楚,我们的民主集中制,我们党内的民主,这就是群众路线的一部分。所以如果我们不运用民主的话,我们也没有办法克服脱离群众的倾向,也没有办法贯彻好群众路线。所以我认为还可以加一个民主,这也是我们提出和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一个根本措施和手段。没有这个,我认为群众路线也贯彻不好。这当然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了。

二、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理论

好,接下来我就讲第二个大的问题,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理论。党的群众路线究竟讲的是什么?我们要掌握怎样的理论?根据我的认识,我认为党的群众路线由五大基本理论组成。

(一)高度认识群众的作用

第一,要高度认识群众的作用。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首先有一个立场和前提的问题,要高度认识群众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个认识的话,我认为不会去贯彻群众路线的。那么怎样才能高度认识群众的作用呢?

首先第一点,就要认识群众是英雄。我们马克思主义者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是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动力、英雄和创造者。毛泽东有一句话,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我们每个党员干部,每个领导干部一定要按照毛泽东说的,不要动不动把自己就当成英雄。我们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一直到毛泽东,都历来把人民群众当成英雄。我这里讲一个故事,就是斯大林经常讲的一个故事。

古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有一个本领,他力大无比。他筋疲力尽的时候,就往地上一靠,用今天的话就是要“接地气”。我们共产党叫“接地气”,也要像安泰那样,没有力气,要往大地上一靠,就是往母亲身上一靠,那么母亲就给他力量。

所以安泰跟敌人战斗,他力大无比,而且没有力气了又马上恢复了,敌人总打不赢他。那么很不幸的是安泰的武功秘笈后来被敌人知道了。在一次打斗当中,当安泰没有力气的时候,又想往地上靠的时候,敌人就把他举在空中,便把安泰掐死了。所以斯大林讲的故事就告诉我们,共产党人一定要接地气,才能够得到力量,力量才不会消失。

群众才是源泉。毛泽东写的《实践论》讲的一个什么道理?就是我们人类,我们所有的知识,我们所有的一切,从生产实践中来,生产实践是第一位的。没有生产实践,衣食住行怎么解决?我们所有的理论也好,知识也好,都跟生产实践离不开,因为那是第一位的。生产实践是第一位的,那么谁在生产实践第一线呢?人民群众。所以我们一切的知识,一切的认识,它的本源就来自于人民群众的这种实践。所以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源泉。

群众也最有智慧。这里就从中国的四大发明来看,四大发明就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体现。我们先来看造纸术——当然今天可能在教科书上有的地方还没有改,说纸是东汉蔡伦发明的,在公元105年蔡伦发明了纸。那么蔡伦是谁?蔡伦是一个官员,所以讲蔡伦发明纸,那是官员发明了纸,不是人民群众。今天我们说这个说法就不对了。为什么不对呢?因为通过考古发现,早在东汉蔡伦发明纸之前,在西汉时期,也就是在公元前150年前后,比蔡伦公元105年早了两百多年,就已经有了纸。那么在蔡伦之前两百多年的纸是谁发明的呢?还是人民群众。那么蔡伦的贡献是什么呢?他是对怎么生产纸的技术做了一些改进,也是有贡献的,但是发明纸的还是劳动人民。

所以我们今天要稍微更正一下,不能说蔡伦发明纸。你要讲蔡伦发明纸也麻烦,为什么呢?韩国人跟我们争这个发明权,韩国人说在蔡伦之前,我这里也有纸,考古也发现了。我们比韩国还是更早,我们在西汉之前就有了纸,所以中国还是纸的发明地。发源地。

活字印刷术,这也有一个具体的人名,叫毕昇。毕昇就是一个工人,所以活字印刷术还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还是劳动人民的智慧。

指南针、火药更早了,也不知道是谁发明的,但是它归根到底还是人民群众的智慧。所以四大发明都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群众最有力量。大家知道,淮海战役,这是一个生死决战的战役,因为淮海战役这一战打完了,国民党就败局已定了,共产党就胜了。那么淮海战役怎么胜呢?当时部队参战的人数,我们只有60万,而国民党方面有80万。可是大家知道打仗一方面要靠前线,更重要的是后方的保障支持。我们共产党方面的后方支持,民工就达到了543万。

所以淮海战役,我们一个士兵后面有9个民工在支持着,1:9,这也打破了一个战争上的极限。因为资产阶级的军事家认为,战争要人民来负担,不能够超过人口总数的12%。也就是说最高可以8个人当中抽1个民工,你再抽抽不动了。可是我们淮海动员的能力占总人口的16%。也就是说,我们6个人当中抽出了1个民工,所以这是打破了一个极限。毛泽东为淮海战役题了一个词,叫“兵民是胜利之本”。要按照军事上说,就题一个“兵是胜利之本”不就也可以了吗?因为打仗毕竟要靠部队、靠士兵。毛泽东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兵”还要加上“民”,这才是我们胜利之本。

所以人民群众太有力量了。所以陈毅陈老总说,淮海战役就是老百姓用小车把我们推向胜利的。我们今天说一句不客气的话,就是说你个人有什么,群众要吐一口口水就把你给淹死了。这话说得比较难听一点,但是这话是事实,所以千万不要把群众不当回事儿,不当回事那是危险的。

群众也最有创造力。大家知道河南林县有一个红旗渠,今天河南这个林县改叫林州市了,是河南安阳市底下的一个县级市。60年代,周总理在接见外宾的时候经常讲,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再一个就是林县的红旗渠。这个红旗渠大家知道,林县人缺水,要等国家给安排这么一个工程,那不知道什么时候,因为国家需要干的事情太多了。怎么办呢?自己动手吧,所以林县人民自己勘探,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投资,了不得。这么大的一个工程,穿林越岭,把它修成了。这就体现了我们群众是最有创造力的。

(二)党要深入群众

第二个理论,就是党要深入群众。要认识群众的作用,不是认识了就完了,还要深入群众。深入群众要搞调查研究。很多人都觉得共产党了不得,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取得了建设的胜利,好像共产党人是神,其实共产党人也不是神。如果说共产党人有智慧的话,是来自于群众的智慧。怎么来呢?就是要搞调查研究。

毛泽东说,党的领导思想和领导实践的出发点就是调查研究。毛泽东特别看重调查研究。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他就说了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当时在苏区就流传开了,毛泽东还专门做了说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好像你觉得很不公道,你怎么不让人家说话呢?当然毛泽东说,我说这个话有道理,你对情况都不了解就开始说,这不是瞎说吗?那你瞎说,对不起,不能帮你。所以现在有的领导同志,很多的干部都知道,这个事我没有了解,我不能说,这是对的。这不是谦虚。不了解情况,就是不能说,说了就麻烦了,肯定是瞎指挥。

深入群众,还要扎根群众。到群众当中去,不能够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要长期地坚持下去。毛泽东的这句话当然我们也很熟悉:“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这里我还要顺便讲一下,毛泽东跟斯大林一样,也把人民比喻成土地。但是比较一下,我觉得毛泽东讲得更好。因为斯大林把共产党人讲成是安泰,安泰是英雄,既讲人民群众是英雄,虽然你说“真正的英雄”,但是你又讲安泰,说我们共产党也是英雄。这个有点矛盾,有点冲突。所以毛泽东更彻底,我们把共产党人只能说是种子,毛泽东是把共产党比喻成种子,这就对了,这就彻底了,不能说都是英雄。所以毛泽东干脆说我们共产党人是种子,种子有没有生命力,就要看是不是真正接地气的,进入土地的,然后看你能不能生根、开花、结果。我们党就是强调,干部就是一粒普通的种子,你能不能生长,还要取决于是不是跟土地结合。所以我们共产党一定要放下架子,心甘情愿地走到群众当中去。我们党的领导人都是这样的。

我们来看一下彭湃和农民的故事。彭湃,用我们今天的话就是海归派,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大学者。你想一想,他还西装革履,穿着皮鞋,到农民当中去,农民会认可吗?说再好听的话农民都不相信你,你就这一身打扮就有距离了。所以彭湃穿起了农民的服装,他不能西装革履,说话不能说日语了,人家听不懂的,甚至“官话”也不能说。广东人叫“官话”,就是我们说的普通话。你讲普通话,农民也听不懂,只能讲农民的土话,就是粤语。彭湃跟农民一起生活,农民要拜观音菩萨,他也要跟着拜。所以彭湃深入群众,久而久之农民就信任他。

深入群众,要学会关心群众。刚才讲了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方面的论述,我这里还讲他这篇文章里面的一些话,要细到什么程度呢?比如说妇女群众要参加劳动,谁去教她;小孩子要求读书,我们有没有小学给人家上;对面的桥太小了,会不会摔倒了;农民生病了,有没有治病的方法。所以讲到这么细了。今天我们的各位领导干部要想一想,我们现在可能单位也有小孩儿上学读书的问题,也可能有看病难的问题,我们也要去关心。像毛泽东当年说的,你不能说不闻不问,否则怎么深入群众呢?

深入群众、关心群众归根到底是一个政治家的素质。我们讲的政治家,就是我们的党员干部、领导干部,当然也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但是我们一般的领导干部也可以说就是政治家,政治家是要这样理解。心里有没有群众,这就是政治家的一个基本素质。毛泽东经常讲秦朝末年楚汉相争,刘邦跟项羽争天下,最后刘邦胜利了,毛泽东总结刘邦为什么胜利?他讲了三个道理:第一,刘邦决策对头,他把握了历史的趋势,而项羽是主张开倒车的,这不对。第二,刘邦善于用干部,他打仗人越打越多,而项羽是孤家寡人,脾气又暴躁,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所以本来韩信是要投奔项羽的,最后不跟项羽了,跟刘邦了。这两条原因,在毛泽东看来都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刘邦出生社会底层,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有深切的体验。我们今天说就是一种群众观点。项羽是什么人?项羽是楚国的贵族,他的爷爷,他的父亲,或者他的叔父都是我们今天说的高级干部,都是士大夫阶层。所以项羽不知道民间的疾苦。刘邦是什么人?沛县的一个亭长,我们知道亭长就是十里方圆的一个小官,干什么呢?主要是负责社会治安的。所以跟我们今天比较对等的,刘邦就是一个派出所的所长,就是这么一个小官。一个派出所的所长当然整天跟群众在一起,了解群众的疾苦,毛泽东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最后他胜利了。

(三)党的干部要善于动员群众

好,我们再讲第三个理论,党的干部要善于动员群众。这个动员群众是每一个干部的基本任务。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公式来看:我们干部是领导者,党要你这个领导者干什么,是不是让你去完成任务呢?那么我们怎么完成任务呢?我们领导者自己去干,也行,但是你辛辛苦苦地干,你累死、干死恐怕都完不成。所以我们要完成任务,必须把群众动员起来,发动起来。这样一起去完成任务才有可能。所以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那么怎么让群众去完成任务呢?所以就要动员。这里我们就知道,作为一个干部,你没有动员群众这种能力,怎么当干部呢?所以说干部要学会讲话,会讲话就是会动员。这是一个基本的(素质)。

动员群众要把握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要影响群众。影响群众是什么意思?就是你的话要能够说到群众的心坎上,他受到你的感染,觉得热血沸腾,他就跟着你了。这叫影响群众。

我们来看,毛泽东是怎么影响群众的。他就说了两句话,12个字,就把群众影响了,不影响都不行。第一句话叫做“打土豪分田地”,你看农民怎么不会受到影响呢?农民没有田,毛泽东把土豪打倒了,分了土地,你就有田了。那听着谁不热血沸腾啊。我们今天到苏区去,到当年的革命根据地,有一些墙上还保留着标语,非常地醒目。毛泽东还说过一句话,“砍大树有柴烧”。当时农民也说我们家里没柴禾烧,毛泽东说你看,我们有大树,这个大树就是地主富农他们,我们把这个大树砍倒了,大家不就是有柴烧了吗?所以这样的动员,这样的影响太给力了。

第二个环节是要正确预测。你说的这个话,要把握到事物发展的进程。我们经常说,哎呦这个人我们很服他。为什么呢?人家说的话总是有道理的,因为他能够把握住规律。对事物的发展有一个清醒的估计。所以你不听他话就觉得后悔的,当初要听他的就好了,那么为什么要听他的呢?因为他能够正确的预见。这样群众才会跟着你,要没有这个是不行的。

我们来看,毛泽东怎么有正确预见。大家都知道,部队一旦失败,可想而知,有的人就逃了,没信心了。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以后,毛泽东看到很多人也逃了,所以他把部队集合起来,他说大家先别跑,听我讲话以后,你们要走也不要偷偷的溜,我让你走,每个人还发两块官洋,给一个路费。那么毛泽东是怎么讲的?他就有一个很好的政策预见,他说现在蒋介石的力量大,好像是一个大水缸,我们现在是力量小,但是我们是一块小石头,所以毛泽东就把敌我双方比喻成“小石头”和“大水缸”的关系。我们是小石头,不要紧,我们抱团,我们小石头也很有力量的,用我们这个小石头去砸大水缸,也能够砸出一个洞。我们今天砸一个洞,明天砸一个洞,天长日久就把这个大水缸砸得千疮百孔,我们就胜利了。大家想一想,这个讲话等于就说明了我们中国革命的一个规律,我们是由小到大的,革命要经历一个比较曲折的过程,但是最终胜利是归我们。而且这个讲话,老百姓还非常熟悉,这就讲到我们有一个典故,叫什么?司马光砸缸。司马光小时候很聪明,一个小孩儿掉到大水缸里面,其他小孩儿惊慌失措跑了,他不跑,他懂得抱一块石头去把这个缸给砸一下,把缸砸破了,水流掉了。所以毛泽东在动员群众时候还善于用点,用得很好,结合实际,有新的创新。

第三个环节就是制订、出台政策和制度。我们知道,群众要受到你的动员,受到你的影响,他要跟着你,特别是我们今天,不能光靠个人魅力或者口头批示。群众心里会想,你这个人是好领导,可是你要走了怎么办?所以我们说动员群众最高的层次,我们说不好听点就是红头文件,就是制订政策。我们今天依法治国,更重要的就是法律制度规定。这个老百姓他更相信,也就是说邓小平所说的,我们不能够搞人治,因为要靠制度,制度更有稳定性、长期性。他不是以领导人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所以说制订政策制度是我们动员群众的最高层次,老百姓也是最相信的,他还是相信你的政策制度更稳定、更长期。

(四)党的干部要善于组织群众

第四个理论,党的干部要善于组织群众。组织群众就是动员群众的继续,把群众动员起来了干什么?就是要把他组织起来,才能去完成我们的任务。

组织群众有什么作用?我今天主要讲两个功能。组织群众是非常重要的。法国有一个学者,叫古斯塔夫,他说没有组织的群众或者组织不强的群众,叫“乌合之众”。他写了一本书,就叫《乌合之众》,以这个作为名称。

组织群众有哪两个基本的作用呢?中国的汉字有很多深刻的含义在里面,我就按照这两个字的含义来解释它的两大功能。我们先来看“组”,“组”在我们汉语当中有组合、组装、重组等等的意思。那么这个“组”是什么意思?就是“匹配”,我们把人和一定的任务、一定的工作流程配置好了,这叫“组”。所谓“组”是把人和事给结合起来。包括从上到下,我们从上到下要有这样的一个组织,把各方面的人和事结合起来。这就是第一个作用。

我们再看看“织”,织是什么意思呢?织是纺织、编织、罗织,也可以说把很多东西放到一块,集中在一块,这就是协调,这就是使本来无序的变成有序的、有条不紊的。什么叫纺织?本来它是棉花,你把它纺一下就纺成纱了。我们把纱编织,就变成布了。所以“织”是一个横向的过程,也就是方方面面的调整,所以这个调整也是使它更有秩序,更有力量。那么包含我们建章立制,这也是织。

所以我把这两个字解释一下,大家就体会到了,组织的这两大基本的作用。我们来看,在中国的历史上,尤其是近代以来,我们中国人吃亏吃在什么上?就是缺乏组织。鸦片战争以后,我们中国老是挨打,什么原因呢?我们找了两条,一个中国是积贫积弱,还有一句话叫做“一盘散沙”。我们今天来分析一下,贫和弱,这是客观事实,因为你近代落伍了,所以你很贫穷,很弱小,这是客观的。但是“积”呢?就是主观的,其实贫和弱还并不可怕,但是你让它积累了。那么为什么会积累呢?你没有组织。所以我们就叫做“一盘散沙”。一盘散沙这个“沙”也是客观存在的,沙是事实,可是散是我们的主观,我们让它散了。所以这就是缺的组织,如果有了组织就大不一样。比如说还是沙,我们现在给它掺了一点水泥进去,放了一点钢筋进去,它就变成了钢筋水泥。那是坚硬无比的混凝土。所以问题并不在你是贫和弱,你是沙,其实这并不可怕。关键你让他“积”了,你让他“散”了。我们怎么克服这个“积”呢?怎么克服这个“散”呢?就是用组织的办法。

共产党有一个很大的功劳,把我们这个国家,这么饥贫饥弱、一盘散沙的国家高度地组织起来。大家想一想,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的组织程度,跟过去对比一下,大不一样。所以我们有了组织,就有了力量,什么事都可以去完成了,所以组织太重要了。

那么我们怎么组织?需要组织核心。我们现在讲这个组织核心,有三个层次:

第一,最高的层次,就是我们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也包括我们三代领导集体和胡锦涛、习近平,今天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

第二个层次,还有各级党组织。当然了,各级党组织的机构部门可能不太一样,但是大家知道,最基本的就有三个部门:必须有一个组织部,有一个宣传部,还有统战部。这三个部门都是搞组织的。组织部我不用说了;宣传部,这是从思想理论上去组织大家的;统战部是搞好党内、党外的组织工作。所以这三个部门都是跟组织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个层次,还要有各种群众组织。共产党的组织很重要,但也不是包打天下,我们还需要工会、青年团、妇联、少先队等等这样的群众组织。因为有些工作人家更方便,更有特点。所以我们还需要各种各样的群众组织,才能更好地把组织工作做好。

(五)党的干部要善于领导群众

第五个理论,就是我们把群众组织起来以后,还要善于领导群众。领导群众是我们领导者的职责。你想一想,你是一个领导干部,你不领导群众,这不很好笑吗?你就是孤家寡人了。什么叫领导呢?你身边一点群众都没有,这是不行的。所以领导群众是我们领导者他本来的职责。

怎么当领导?有一个基本的道理:要先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这两句话都重要,我们不能够老当学生,那样就不是领导者;也不能一开始就当先生,也就是老师,你也没有这个资格。你学生都没当呢,怎么当老师呢?所以我们应该先从学生当起,然后再当先生。当完先生以后,还要回头去当学生,然后再当先生。就是这么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两句话为什么非常重要呢?就是说我们要当学生,但是不能够老当学生。老当学生就容易变成当群众的尾巴。

在这次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当中,有的人还这样写文章,说“群众要怎么办,我们就怎么办,我们要围绕群众转”,甚至把这样的内容作为文章的标题。我认为这些话说一说还是可以的,意思也清楚,就是说群众有什么想法,我们要尊重群众。但是严格来说不太妥。你说要围着群众转,群众想办什么就办什么,这就是当了群众的尾巴。

群众的意见我们也要分析,有时候群众的认识也需要我们去提高,所以这就需要领导群众。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不坚强地、坚定地去领导群众,这样的群众还是乌合之众。乌合之众有很不好的倾向,比较盲目。他们也会跟着往好的方向跑,但是也会出现盲动的现象。所以对群众,在组织起来以后还要领导,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怎样领导群众呢?就回到刚才说的基本方法。我们有两个基本的方法,一个是关于“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方法。我们今天理解的“一般和个别相结合”,大家都理解,但是我这里想,我们应该把这个方法,从哲学的高度去理解它,可能这样大家会更理解得深刻一点。这个“一般与个别”讲起来,我认为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领导活动。我们共产党人怎么认识世界?世界上的事都是一个个的具体的,我们要认识他,这叫“个别”。但是我们认识这个个别,不能停留在个别上,又要从中发现它的普遍规律。这就是上升到一般,然后把这个一般跟个别相结合起来去具体解决问题。所以这是我们共产党认识世界的一个基本的方法。也就是说世界上的每一件事,它既是个别的,又是一般的。

第二个方法,“领导与群众相结合”,这就是认识人。领导和群众是人,要认识领导的人和群众的人,才能够把领导跟群众这两部分的人都很好地结合起来,变成改造世界的力量。

责任编辑:刘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