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拓宽群众意愿表达渠道,完善维稳管理机制,明确了社区工作的最终目标。
社区处在党和政府了解民意的最前沿,处在调处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前线,县委从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建立良好社会管理秩序为重点,开展“五联系五帮扶”活动(即县领导联系乡镇党委,帮扶一户贫困家庭;乡镇领导联系村(社区)党组织,帮扶一名重点管控户;机关干部(村、社区干部)联系党小组和党员,帮扶一名重点工作户;“两代表一委员”及广大党员联系5-10户居民群众),在全县建立9个“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率先开通手机短信平台,健全完善了信访、民事调解和社会稳定信息反馈制度,形成四级维稳预防机制。在社区、农村全面推行 “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建立了“周抽查月评比季考核”工作制度,提高社区干部的走访入户率;在社区实行了“一区2警”和出租房屋申报备案制度;县财政出资200余万元,组建了100余名治安巡警员、120名社情联络员队伍和470余人的巷道长、楼栋(单元)长队伍;同时组建楼栋(协会)党支部52个,成立各类特色党小组127个,形成了以社区干部、居民骨干、共建单位为基础的群防群治社会管理网络,营造了宽松顺畅、有利于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取得的成效
一是巩固了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地位,更加充分地发挥了党组织的职能作用。在领导机构上已确定了社区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在制度层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保障。从责任主体上看,社区党组织成为辖区内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活动的主导力量,担负着领导、组织、指导、协调的重要职责,有效解决了社区建设中的资源矛盾,理顺了条块关系。从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来看,实现了社区单体作战到上下协同作战的转变;从社区工作力量来看,实现了单一依靠社区内部力量到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的转变,有效解决了社区服务资源不充足“想管却管不了”的现象,实现对社区居民的全员管理和无缝隙管理。
二是践行群众路线,探索建立社会管理的“群众标准”,树立了党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3421”工作机制,以整合区域部门人员的多元化来服务群众需求的多元化,以强化条块协同来改变条块各自为政的局面,以县、城镇、社区、部门四级上下联动来解决一个部门、一个层面无法解决的问题,逐步建立了统筹区域资源要素管理协调机制,提高了管理服务的效率。社区工作成效怎么样,最终都要让社区居民来评判,县委把群众满意度贯穿社区工作的始终,委托统计局开展了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活动,实行“民主点菜”自下而上的提议方式,为社区居民开展“订单式服务”模式,确定每年为辖区居民办理“实事工程”项目,居民主动参与公共服务项目与政府形成了良性互动,增进了群众感情,赢得了群众支持和认可。
三是化解了矛盾纠纷,夯实了维稳基础,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实行“3421”机制,社区党组织书记带头分片包户、带头入户走访,全面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注重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健全完善了“社区党支部-楼院党小组-党员楼长”的社区党建网格管理体制,通过经常性的走访摸排,在第一时间掌握网格内的矛盾纠纷和利益诉求,及时进行社会稳定分析预警,有效地改变了以往群众诉求不畅通,遇事只好上访的状况。同时还建立了城镇、社区、楼院小区三级防控体系,形成了小区警卫出入登记、民警24小时巡逻、志愿者义务联防制度,确保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城镇,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消灭在基层。今年以来,化解矛盾纠纷、上访事件212起,信访、治安案件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8.8%。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