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的政策演进与措施匹配

城镇化的政策演进与措施匹配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出台了多项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利好政策。我国城乡差距在逐渐缩小,但城乡一体化建设任重而道远,面对新时期遇到的新问题,需要更多的政策指导和实践经验。这里主要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宏观背景、党的十六大以来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政策演进、现阶段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行分析。

200906221729542352

一、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宏观背景

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乡差距过大,将会导致人口过分的不合理流动,造成城市资源的过度利用,对城市发展造成一定的障碍。农村中的低收入人口出自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形成了不断向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向大城市流动的态势。比如北京市仅流动人口就达1000多万,这些流动人口的吃饭、住房、就业、子女教育等问题均给城市管理带来巨大压力。城市资源难以承载,对城市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其次,城乡差距过大,导致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一方面,农村“空心化”使村庄不断的向外扩展,导致大量的耕作土地减少,对国家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城乡差距过大,农业与农村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已经失去吸引力,造成“没人愿意种地,没人愿意当农民”的局面,农村地区缺少发展农业建设农村的中坚力量,造成农村人才外流。因此,由于城乡差距过大所造成的农村“空心化”问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短板,对我国未来的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造成严重的影响。

第三,城乡差距过大,农民“相对剥夺感”显化影响社会稳定。“相对剥夺感”是一种不平衡的心理状态或心理感受。这种心理状态或心理感受来自对自身利益损失的判断和评价,是社会比较的结果。如果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农民“相对剥夺感”显化,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就有可能导致各种极端行为发生,引发社会动荡,影响社会稳定。最近几年,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恶性犯罪事件如幼儿园砍杀事件警钟长鸣。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些事件的发生与农民“相对剥夺感”显化不无关系。城乡差距过大,使得农民对社会的不信任感逐渐增强,这将会极大地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四,城乡差距过大,不利于扩大内需,难以真正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而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扩大内需,农村内需是最大的潜力所在,扩大内需需要农村市场。长期以来我国内需乏力,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人印象尤深,我国内需最强有力的“发动机”就在农村,一方面必须加快提升农民收入,补齐社保短板;另一方面加快城市化建设,让更多的农民转化成市民是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的现状是,乡村两级的消费只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8%左右,县以下的消费只占33%左右,而县以下的总人口则占全国总人口的70%左右,这样占总人口70%的人消费只占到33%,造成内需严重不足。因此中央政府采取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战略,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来扩大农村、特别是县以下的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来解决资本过剩、生产过剩的问题。如果内需不足,农村购买力上不去,片面依靠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就难以扭转,而农村的购买力要提高,就必须缩小城乡差距,真正使农民富起来,腰包鼓起来。

第五,城乡差距过大,不利于农民安心从事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稳定物价和抑制通货膨胀的目标难以实现。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最直观最根本的作用就是提供粮食,保证我国的粮食供给、避免物价波动与通货膨胀。而我国目前面临的情况是,绝大多数青壮年农民都不愿意从事农业,而选择外出打工。因为,务农收入相比而言实在太低。如果农民因为务农收入低不赚钱,都放弃粮食生产,那将会导致我国农产品供给短缺,供需不平衡。由于农产品是基础性产品,是许多加工品的原材料,农产品的产量即使略微减少,将产生“蝴蝶效应”,对我国整体物价带来巨大影响,导致物价可能上涨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百分点。物价上涨,严重的通货膨胀,不仅影响消费、贸易以及人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对国民心理将会带来很大的冲击,让人们失去对市场的信心。假如农产品价格大涨,信心肯定就会出大问题。2012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我国经济一枝独放,各个方面能够保持稳定,这与近几年国家的惠农政策所带来的农业稳定发展是分不开的,农业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要使得农业稳定发展,则必须要让农民安心从事粮食生产;要使得农民安心从事粮食生产,则只有想尽一切办法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富起来,享有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果。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