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社区研究学派曾经为中国社会学带来了短暂的辉煌,但作为一个方法论,社区研究的意义及其拓展一直备受质疑。本文在梳理农村社区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剖析社区研究在展现历史悠久且具有非均衡性的中国乡村社会方面存在的方法论困境,在分析当前从事农村社区研究意义的同时,指出社区视域的拓展以及类型化比较方法的运用是农村社区研究获得突破的切入点。
【关键词】社区研究;社区研究学派;类型化比较法
一、中国农村研究的社区研究传统
社区研究是中国农村社会学的一个重要传统。这一传统是中国本土的社会学家在吸收外来学术资源基础上孕育、发展而来的。1930年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开拓者吴文藻在结合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和美国芝加哥学派人文区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社区”的系统化界说,主张通过以“社区”为基本单位的个案研究来展开对中国社会的分析,由此开始了中国社会学研究中社区研究的滥觞。
对于“社区”的操作,当时被单一地界定为“村落”。正如费孝通所说:“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①。因此,中国早期社会学所展开的“社区”研究事实上主要是有关中国村落社区的研究②。研究者试图以此反映一般民众的生活,进而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做出评论。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林耀华的《金翼》、杨懋春的《一个中国村庄》等正是这种努力的结果。这一系列享誉世界的学术成果都以社区内的丰富资料展现了特定时期内中国农村社会的图景。
虽然强调在异文化社会中研究封闭社区独立性与完整性的人类学社区研究传统,同强调将社区作为个案研究基础以展现文明社会特征的社会学社区研究传统存在着诸多的差异,③但随着1930年代拉德克利夫·布朗(A.Radcliffe-Brown)、罗伯特·帕克(Robert E. Park)以及马林诺夫斯基(B.K. Malinowski)与中国社会学的结缘,这两种研究传统在中国农村社区研究中发生了历史性地融合,形成了“社会学的中国学派”。而社区研究在当时普遍被认为是这一学派的特色,它兼吸了上述两种传统之所长,形成了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传统。马林诺夫斯基对吴文藻先生所领导的以社区研究为特色的“中国社会学派”所做的努力极力推崇。在马林诺夫斯基看来,只有这种在分立的小型社区所展开的长期直接观察,才能实现对该区域内社会、经济、法权、政治、宗教以及巫术等现象的全面考察,并在整体层面上进行分析与解释。针对当时中国社会学界以村落社区而展开的研究,马林诺夫斯基的评价甚高,他认为以这种小型社群研究方法进行切入,对不同村落社区的个案进行反复研究,可达致对整体中国社会的理解,即通过一个个村庄的描述必将“为我们展示一幅描绘中国文化、宗教和政治体系的丰富多彩的画面”④。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