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老提法”
关于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次有两段话非常重要,就是说我们仍然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个是老提法,但是摆在这儿含义很深,尤其是我们已经看到过很多次的这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以及“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因为在三中全会之前有些经济学界的人就大胆的预言,说为了体现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了体现市场经济的成熟度,这次很有可能不再提毫不动摇的支持公有制经济,甚至他认为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各个成份之间要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但是当从公报里、从《决定》里看到这样的基本表述之后,我们知道这些方面并没有什么重大的改革。
(三)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和基本政治制度的“老提法”
关于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也有两句话,我认为是关键的老提法。第一个,关于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候,仍然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我们说了很多年,也是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含义,这个没有任何变化,不变里面也有新闻,不变里面也有改革含量。
还有一个,关于我们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关于我们的政治制度都没有变。
所有这些没变,针对的都是有一些人期待的三中全会在这些领域、这些方面想改变,所以他的没变才变得这么有意义。
很多人看到三中全会的公报和《决定》以后,有那么一些人他第一反应是失望的,我记得12日傍晚,我们当时《新闻联播》首播三中全会的公报,当时我也在准备做评论,播完公报以后8点钟由我来评论,那算是中央电视台针对三中全会的第一声评论,我记得我上来第一句话就说,我说这个公报里面新的表述很多,但是我首先想说几个关键的老的表述是什么,把这几个讲一讲。
当时我记得7点半刚刚播完三中全会公报那一段时间,我上微博看,当时很多微博上的人表达的都是失望之情,我记得有一位经济学家在微博上很活跃,他当时就发了一条微博,就几个字,很有意思,代表了他当时的第一感觉,那几个字他说“什么都没有发生”,我当时一看我就乐了,我想这就说明他想发生的事情并没有在公报里看到,他想发生什么我们就可以有判断了。在三中全会没有开之前,有一天我也发过一条微博,我说马上要开三中全会了,这段时间大家都在表达对改革的期待,所有人都在期待,但是我说这个问题真正的关键不是说你期待不期待,真正关键的问题是你期待的是什么改变,我觉得这个里面是有不同的认识。
如果有的人期待着三中全会的这轮改革要让中国换一条路走,我说那这些人一定会失望,如果你期待着我们今天的改革是在我们选定的道路之上,在那些关键点上要向前突破,我觉得大家会有收获的。事实也证明是这样,因为大家期待的方向不一样,期待值的高低不一样,所以对于公报、对于《决定》,包括里边的新老提法的认识也会不一样,有人满意,有人失望,但是有的人的失望并不意味着一份公报和《决定》对让大多数人失望。
那些老提法是什么呢,过去这一年我相信在座的领导们也都有一些观察,十八大以后的第一年,我们的舆论场也好、思想舆论界也好并不平静,围绕着“中国梦”的提出也意外的引发了一场激烈的道路之争。中国梦去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在复兴之路展览上第一次提出来,那之后大家就热议,习总书记在3月17日作为新任的国家主席,当时在大会堂几乎就相当于国家主席的就职演讲,那里边他系统的阐述了“中国梦”,当时讲了很多,我这只列了其中几个关键的表述。
他当时讲的所有内容当中,如果我们真要挑一句最重要的话是哪一句呢?当然大家挑法不一样,有的人说总书记说了中国梦是所有人的梦,只要你奋斗就可以实现梦想,他觉得这话说的很生动、很贴心。但我个人认为,那天的表述当中他说的最重要的一句话是这个,就是关于道路问题,他说:我们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句话我们一看,在3月17日看的时候也觉得就是个老提法,不就是把十八大的内容又强调了一遍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也说了很多年了,但是我觉得如果考虑当时的舆论环境,你就会发现总书记当时讲这句话除了必要的重申之意之外,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意义,他针对的是什么?针对的是从11月开始我们13亿人共议中国梦,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实现中国梦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很多人提出来,中国梦可以,但是实现中国梦应该走别的路,不应该走这条路,他针对这个强调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看出他在跟什么力量在较劲了。
道路问题总书记在过去一年系列重大讲话当中讲过很多次,反复讲,今年10月7日,他在印尼的巴厘岛参加APEC领导人会议,当时他向国际社会讲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他讲了一句话:“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他在国际场合讲完了也不需要做详细解释了,讲过去了。这一个月正赶上马上开三中全会,所以我们注意到国内的各界人士,特别是舆论界、思想理论界很多同志站出来解读,说习总书记巴厘岛说的什么是根本性问题、什么是根本问题上的颠覆性错误,来解读。总书记说的根本问题到底是什么,其实他自己回答过,只不过更早一点,在今年的七一之前6月23日,今年的七一是建党92周年,既不逢五、也不逢十,所以中央没有开大会。最重要的活动是6月23号,中央政治局搞了一次关于党史和国史的集体学习,那次会上总书记讲我们今天最根本的问题是道路的问题,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其实回答过这个问题,再结合十八大报告,我想他10月7日的这句话含义很清楚,我们一般认识水平之上的同志都能够看出来,他指的根本问题是道路问题,在道路问题上不能犯的颠覆性错误是两种错误,一种是走了封闭僵化的老路,一种是走了改旗易帜的邪路,这两种都是颠覆性错误,这个十八大说的很清楚。
我们今天面对的社会舆论也因此发生了很多撕裂,我们今天讲改革必须看到这种社会舆论的变化,比如我举个例子,不久之前发生的上海法官嫖娼事件,这个事件刚刚发生的第一时间,当时我们所有人,我相信咱们13亿人当中的绝大多数大家的想法都是一样的,我们无论从道理上、从情感上、从法律意识上都认为这些法官违法违纪、违反公德,没有人说他们好话,都一致的谴责他们。
大家看这个问题的逻辑起点是一样的,但是再往下想这个问题,你会发现想法就不一样了,带有普遍性的两种逻辑共性,我这儿总结了一下,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一种是比较传统的逻辑共性,也是我们可能大多数党政干部我们习惯的逻辑思维方法,就是上海的法官出了问题,上海不仅依法依纪处理这些法官,整顿法官队伍,进而整顿我们司法队伍,进一步完善队伍的管理等等,我们认为这就是我们在发现问题之后努力的解决问题,而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的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完善依法治国的努力,也是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上的一部分,这是我们大家的习惯思维。
但是大家也会看到,我们身边的网民他们也是群众,人民群众当中也有很多人的逻辑是这样的。他觉得每当这样问题的发生都再次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不下去了,你那些怎么去处理法官、怎么开大会举一反三、整顿队伍,都是打补丁的做法,你现在这路根本上解决不了维护司法公正、完善依法治国的这种任务,只有换条路走,你看人家西方的政治制度人家就可以互相制约,人家就可以不让法官出现这种丑事。总之,这个人群他的逻辑很简单,只要看到这种负面新闻发生,他就一步推到道路问题上,显得很没有耐心,这种声音到底有多少人这么想的很难做量化统计,但是他们在舆论场上声音不小。
我们今天改革所要做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就是不断的在这两个逻辑路径当中来影响和争夺我们的群众。每当我们的改革向前推进一步,包括这次三中全会,在司法改革当中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这些改革动作做出来了,见到效果了,让群众看到了,我觉得就会有一部分群众从第二种逻辑路径里回到第一种逻辑路径里,他觉得你在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上看上去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但是每当类似于上海法官嫖娼这种事发生,每当这种负面的新闻发生一次,就意味着又有一部分群众被这种事情发生从第一个逻辑路径推进了第二个逻辑路径。所以我们今天不断发生的新情况和我们做的努力,就是在这两个逻辑路径上来来往往的此消彼涨的争夺我们身边的群众,这是我们必须看到的局面。
关于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年多我们也听到了一些有挑战性的声音,我这儿举一个例子,张维迎,这是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著名的经济学家,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教授。他在去年国务院研究发展研究中心在钓鱼台办的经济发展论坛上,一个很高端的论坛,台下坐着很多国务院部长的场合,他把话讲的很刺激,说国有企业要私有化,国有经济的比重应该降到10%,当时新浪网在全程直播,他话音一落新浪网直播的页面马上头条标题就是“张维迎:国有企业是中国进步最主要的障碍”,好像舆论的尺度变得很大,教授们可以当着国务院的部长们的面把话说的很不留情面。像张老师他持有这个观点也很多年了,他信奉的学说在经济学上叫新自由主义学说,信奉这个学说的学者们,无论中外,最终的结论都是国企要私有化,所以也不新鲜,包括一些政治家,像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就信这个。所以今年上半年大家可能还记得,当时撒切尔去世的时候,英国社会也分裂了,一半英国人深切的缅怀撒切尔,主要是缅怀她打赢了马岛战争,另外一半英国人呢,奔走相告,欢庆这个老巫婆终于死了,他们就是恨当年撒切尔在英国搞了大规模的国企私有化,后来又退回来了。
张教授持有这个学术观点不奇怪,我们要观察的是他可以随着舆论场的变化在官方的场合、公开的场合把这种话说到这个份上,他最后的含义就是你的基本经济制度,你这种以国有经济占主导的经济制度必须大幅度的改变,因为国有经济成为中国发展最主要的障碍。我觉得我们今天针对这种舆情调过头来看三中全会的《决定》里边强调我们基本经济制度的判断,强调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两个“毫不动摇”,针对性就体现在这儿,你想改变国有经济大幅度的占比下降,改变我们基本经济制度,是有很多人有这种期待。
国际社会也看到了我们中国的舆论场上发生的这种新情况,我这里举一个例子,英国有一个很有名的杂志,叫《经济学人》杂志,今年5月份出了一期,把十八大之后头半年中国的大事小情梳理了一遍,其中包括南周事件,包括中国的讨论、宪政的讨论,封面把习总书记的脑袋和乾隆爷的身子贴到一块了。1793年是什么年份?咱们这边是乾隆年的时候,在欧洲大地上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夜,大动荡之前的最后的时间,他的意思今天的中国十八大以后的中国仍然是处在大革命的前夜,要发生剧烈动荡之前。这份杂志猛一看是搞经济方面的杂志,但是这份杂志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很有国际影响力,他从来不讳言自己的政治立场,他的政治立场涉及到中国就一句话,他是希望中国变变颜色,希望我们换条路走,希望共产党下台,是站在我们执政党政治立场的对立面的一份杂志。但是他的声音我们也不妨一听,因为他站在我们的对立面,打开天窗说亮话,最值得听的不是说他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西方人的看法,他替我们身边的一些人说出了心里话。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心里憋的这些话好像即便有微博也不能说透了,《经济学人》很体恤他们替他们把话说出来。他怎么说的呢?他说中国社会今天有一个人群是向往着民主和自由的人群,这在他看来就是中国的希望,在我们的角度看来这个人群恐怕跟想搞宪政的人群是很重叠的。他说这个人群此刻,5月份的时候,说对习近平和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已经是非常的失望了,期待值已经一降再降降到冰点了,为什么失望呢?因为他们在半年以前,在十八大召开的时候,曾经怀有一种强烈的期待,他们期待着习、李稳稳当当的上任之后会用他们的方式带着中国换条路走,他们期待这个,结果这半年以来他们从习近平一而再再而三的讲话当中听到的就是习近平在反复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露出丝毫的迹象带着中国换条路走。所以他们听一次失望一次,失望半年以后基本上绝望了,看明白了,这届班子不想换条路走。
《经济学人》认为这个人群现在因为很不满,所以他们不见得天天都去讨论道路问题,但是他们会把这种不满和失望之情转嫁到、释放到中国社会的其他具体矛盾当中,所以《经济学人》悲观的预期,他说中国社会未来这八九年这届班子的任内不会消停,说大家围绕道路问题会发生不断的较量,从舆论场到思想理论界,最后影响到经济运行,最后说中国人都没心思去搞经济建设了,所以中国经济将一路下行,到2016年和2017年的时候GDP的增速要跌到3%,然后中国经济就崩溃了。他这个预言有点危言耸听,但是我觉得也说出了点真话,说出了点我们身边人的心里话,我们必须看到我们身边有不少人心里都是这样想的,就有这种失望之情。他们在三中全会之前又鼓舞了一种期待,希望十八大一下没有改过来,希望三中全会的改革能带来这种变化,结果他们看到三中全会以后又失望了,咱们要让他们高兴了那事就麻烦了。所以这种激烈的道路之争的背景之下我们去体会三中全会的那些老提法,就知道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