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红利、体制活力与现代市场体系(2)

改革红利、体制活力与现代市场体系(2)

——新起点上的中国经济升级版

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调整,深刻影响国际关系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对我国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国曾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但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加之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和资源价格提高,传统的开放红利逐步消退,导致外需对我国经济的拉动力减弱,持续近30年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发展中大国,既要面对发达国家的战略打压,还要直面来自新兴经济体的竞争。在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中,我国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面临通过提高创新水平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巨大机遇。充分利用国际环境变化的倒逼机制,发挥我国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和产业化能力,打造新的竞争优势,提高参与国际分工水平,是我国持续推动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国际地位的必然要求。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化解结构性矛盾、破解自身发展难题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错综复杂,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增长中潜伏着风险,成就中积累着矛盾,不转型升级举步维艰。受经济增长周期性、趋势性调整因素和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等多重因素交织叠加影响,经济增速出现下行趋势,今年上半年GDP增速为7.6%。财政收入增速下降,中央财政收入出现负增长,多数地方财政收入告别高增长,同比增幅回落至10%左右。居民收入增速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制约了消费潜力的释放。同时,资源环境制约加剧。2012年原油和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6.4%和66.5%,大豆进口依存度高达80%左右,加上雾霾等极端天气和频发的环境事件,都敲响了资源环境矛盾激化的警钟。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社会服务的需求大幅增加,因利益补偿、收入分配、环境污染等群体性事件有所增多。

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是矛盾长期积累的凸显,也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不断扩大资源和要素投入,依赖政府投资和政策刺激,依赖低成本的低端制成品出口,造成了经济增长质量效益不高、结构不协调等问题。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日益突出。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影响了就业增长和工业化进程,制约了城镇化发展,使城乡区域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过度的政府干预和垄断造成市场竞争不足,创新能力不强。要解决经济运行和发展中存在的上述矛盾和问题,不能走老路、不能过多依靠政策刺激,必须开辟新思路,着力推动改革创新,通过经济转型升级,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实现现代化战略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强调要在增强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此测算,未来8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要保持在7%左右。当前,我国经济规模已经很大,经济增长的周期性调整、趋势性调整因素和历史积累的矛盾交织叠加,发展环境和条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今后保持7%左右的增长并不容易,如果没有转型升级作支撑,这样的目标很难实现。我国经济总量虽然世界第二,但人均水平还排在全球的80多名,不及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城镇化率刚刚超过50%,但按照户籍计算只有35%,发达国家多在80%以上,世界平均水平也达到53%左右。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仍然较大,按照联合国标准还有1.5亿贫困人口。只有加快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我们才能实现由大变强,这是“关键一招”。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