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红利、体制活力与现代市场体系(6)

改革红利、体制活力与现代市场体系(6)

——新起点上的中国经济升级版

统筹推进“四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以创新引领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服务”升级。要积极推动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如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研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着力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扩大“营改增”的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开放,不仅要对外资开发,也要对民营企业开放,不仅要开放传统服务业,也要开放各类现代服务业;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决淘汰“高消耗”、“高污染”产能,加大节能减排、质量品牌建设等工作力度。有效整合过剩产能;高度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

促进区域协调和城镇化发展,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第一,要协调区域发展关系,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继续发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在引领全国发展中的引擎作用,增强沿海地区带动腹地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经济特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提升沿边开放,密切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加快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及沿边重点边境口岸城镇建设,推进欧亚大陆桥及其他国际运输通道建设。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强西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落实特殊支持政策,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促进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发展;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中原经济区等地区加快开发开放,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第二,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强城乡空间规划的引领和调控,促进新型城镇化和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合理分工、集约发展的城镇体系,促进城市群和城市带健康发展,构建新型城乡空间关系;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保、户籍、就业、住房、养老等制度体系,全力改善民生。推进农民就业方式由务农向务工转变、农民保障方式由新农保和新农合向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转变;加强对城乡环境的整治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和资源,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构建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的新型城乡形态。

大力发展民生经济和服务经济,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建设幸福中国。第一,要努力促进充分就业。要统筹考虑发展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增加就业之间的关系,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保持适度的制造业和大力发展服务业,创造能够吸纳就业的产业基础。要积极向不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支持,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地引导引导应届大学毕业生向不同区域、不同城市、不同行业合理分流。加大对农村转移人口的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劳动力素质,积极向城乡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就业支持与保障。第二,要努力织就“社会安全网”。要“补齐短板”,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障等涉及基本民生的社会安全网建设;要“抓住重点”,对当前各方十分关注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要尽快研究如何将农民工有序纳入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兜住底线”,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切实解决困难人口的住房问题。要为特困、大病患者、流浪乞讨人员等提供社会救助,坚决防止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情发生;积极构筑“生态安全网”。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技术进步、强化工程管理等措施,切实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有效控制全社会的能源消费总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高资源产出率。大力开发新能源。加快开发风电、光电、核电和生物质能,有效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加紧环境污染治理。要抓住当前害严重损害群众健康、社会反映强烈的饮用水不安全、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重点问题,切实加强综合整治;继续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继续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荒漠化、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建设,推进生态脆弱河湖和地区水生态修复与治理,扎实推进城乡造林绿化工作。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