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红利、体制活力与现代市场体系(3)

改革红利、体制活力与现代市场体系(3)

——新起点上的中国经济升级版

从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规律看,推动经济转型,打造经济升级版,是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6100美元,进入中上等收入水平。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规律是,潜在经济增长率会出现趋势性下降。如果没有经济转型升级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作支撑,经济增长可能持续下降,甚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如果经济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水平,各种社会矛盾和风险就会累积加剧。国际经验表明,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时期。上世纪60年代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100多个国家,只有十几个国家成功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大多数国家由于发展策略没有适当调整,经济转型升级没有取得进展,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现象。一国要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唯一的出路就是转型升级,日本、韩国成功转变为发达国家;拉美等许多国家却陷入了长期困境。我们推动经济转型,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就是要未雨绸缪,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以积极主动的“转型升级”,抑制经济增长的趋势性调整,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阶段,为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如何理解打造中国经济版的内涵?

在2013年3月17日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概念。其后,也有多次提及和论述,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大关于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要求,是对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的继承和发展,是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周期性调整、趋势性调整和历史积累矛盾凸显的积极应对。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首先必须准确把握内涵。从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内涵包括转型和升级两个方面,转型是前提,升级是目标。所谓转型,就是进一步挖掘内需潜力,实现经济发展从过度依赖外需,转向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实现经济发展从过度依赖政府主导和政策刺激,转向主要依靠市场竞争调节;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活力,实现经济发展从过度依赖要素数量投入进行低成本扩张,转向主要依靠提高要素投入质量和创新驱动。所谓升级,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全要素生产率;要坚持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支撑力,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综合起来看,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就是要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有就业有收入发展、资源环境支撑力提升的发展、科技和体制创新驱动的发展。具体讲,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主要内容:

保持合理经济增长,着力提高质量和效益。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必须使经济增长与潜在增长率相协调,与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和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发展速度合理,是指经济增长既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又与潜在增长相协调,而且增长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经济发展不再依靠资源投入数量和规模扩张,不是靠政府投资的强烈刺激,而要通过提高要素质量、改进资源配置方式来实现。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体现在企业利润增加上,体现在劳动报酬、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提高上。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