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思考与路径(3)

关于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思考与路径(3)

之所以造成现在这样的局面,源于人的自身局限性。在自然面前,人的自身局限性主要表现为贪婪和短见。恩格斯说:“在今天的生产方式中,面对自然界和社会,人们注意的主要只是最初的最明显的成果。”[6]西班牙的种植厂主在古巴烧掉山坡上的森林,在木灰中发现有能获得最高利润的咖啡树足够用一个时代的肥料,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只会给当地留下赤裸裸的岩石。虽然这是一个一百年前的事例,但是今天不是仍然有许多人在重复这样的做法吗?事实上的比较远的后果,是无人关心的,而这一切要使人们面临生态环境的恶化,并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于是,“生产力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达到这样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产生出来的生产力和交往手段在现存关系下只能造成灾难,这种生产力已经不是生产的力量,而是破坏的力量”[7]。掠夺性的经济发展,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损害大多数人的环境利益,就是盲目性的不计后果的生产。它所创造的文明是一个对抗的过程,使土地贫瘠、森林荒芜、土壤不能产生其最初的产品,并使气候恶化。在掠夺性开发和利用的条件下,科技的广泛应用,尽管推动了人类的历史进程,但是相应的、越来越大的、隐蔽性的对自然的破坏性作用也会随之而来,人类与自然的和解问题就不能彻底解决。现在全球自然环境的恶化已经愈演愈烈,如果不及时解决人与自然的冲突与矛盾,那么人类的生存状态将不可想象。若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改变现存的造成人与自然冲突的根源。

 二、依据环境承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途径。它特别强调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因为贫穷落后,人类为了生存和致富,盲目地开发自然。这种急功近利的经济活动,导致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以及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这就要求国家和地方政府切实统筹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做好规划,合理开发自然。

但是,这种重视对自然的开发和保护,出发点仍然是发展经济。与经济相比,自然仍然处于劣势。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人们会侧重于经济发展,而牺牲环境。因此,这并不能克服为了经济发展而导致的短期效应。如果从环境角度看,需要立法,依据环境承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环境承载力,是指估算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单元能够承受的人口数量。“生态足迹”或者叫做“生态占用”,是环境承载力中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研究成果。它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指定的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需要多少土地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生态足迹通过测定为了维持生存,人利用自然的量值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比如,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因此,它可以形象地被理解成一只负载着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铁路、农田等的巨脚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脚印大小。该指标的提出为核算某地区、国家和全球自然资本利用状况提供了简明框架,通过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可以知道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状况,可以在地区、国家和全球尺度上比较人类对自然的消费量与自然资本的承载量。生态足迹的意义在于探讨人类持续依赖自然以及要怎么做才能保障地球的承受力,进而支持人类未来的生存。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