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式思维:有效领导的思维模式(2)

牵引式思维:有效领导的思维模式(2)

核心提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用了“牵引”这个新概念,通篇描绘的改革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恰恰充满了牵引式思维的理论之光。揭开牵引式思维“神秘的面纱”,对提升领导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牵引式思维的实现路径

与其他理性思维一样,牵引式思维也需要通过训练才能实现,这一方面需要将目标设置得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另一方面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所牵引的目标上。

设计大大小小的图样。有效牵引首先需要有大大小小的图样。这个图样是一个目标图,它如同一个地图、导图一样指引人们前进的道路。马克思说,人与蜜蜂不同的地方,就是人在建筑房屋之前早在思想中有了房屋的图样。《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既有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图样,也有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变革的分图样。牵引式思维是一个目标展开的图样,大大小小的蓝图就是组织目标的行动方案。

分阶段实现大目标。把目标分解开来,化整为零,变成一个个容易实现的具体小目标,然后将其各个击破,不失为实现终极目标、有效牵引的有效方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就是采取了阶段性牵引发展的方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领导集体在作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第三步战略目标具体化,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把新“三步走”的前两步发展目标具体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则将党在现阶段的目标定格为“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中央就是在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绘制蓝图,并用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来引领中国前进的道路。

人与目标的合一。牵引式思维的效果取决于人与目标的融合程度。必须指出,人与目标的合一不是一个自然过程,而是一个需要付出主观努力,即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始终如一,始终专一,始终合一,这样才能获得不断创新的源泉,才能获得持久的牵引力。如果缺少个人主观的定力,思想上会出现三心二意、注意力分散、理想信念动摇;行为上会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空洞的新口号满天飞。所以一个卓越的领导者要让组织和追随者的目标融合在一起,并永远定睛在远景目标上,聚焦在目标金字塔上,从而产生共鸣,形成合力,最终取得领导活动的最佳效果。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