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目将良好性格视为一系列相关的积极特质,并反映在感受、思维和行动中,每一种良好性格都存在不同的程度,有的人具有更多的性格优势,有些人则较少。正是为了表达良好性格的这种多元性,其成分才被称为性格优势。有专家指出,必须注意避免太过极端地为良好性格寻找单一的指标。个体是有可能在善良或充满希望的同时缺乏良好性格的其他元素的。这样的个体可以但也仅可以被描述为善良或充满希望的。良好性格只能通过一组因人而异的成分才能被精准地理解,因此心理教师在考量学生的性格优势时,要全面地看到每个学生在不同方面的长处,并且指出优势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的。
培育性格优势
为学生建立“性格优势档案”,帮助他们制定性格培养计划,鼓励他们按自己的计划去行动,效果要远远超出每月开一次年级大会。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者们为教育人士提供了许多培养性格优势的课程和干预方案,例如培养希望和乐观的“希望疗法”、培养感恩和欣赏的“感恩日记”、积极特质训练营等。
这些研究启发我们,首先,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在课程体系中纳入发现和测量学生性格优势的内容。在积极心理学兴起之前,教育界和精神卫生机构更注重对问题和缺陷的测评。当我们提到素质教育时,往往想到的是培养孩子的“特长”而非性格优势。或许在将来教育部门能够将学校对学生性格优势的评估纳入素质教育的体系中。
其次,明确着重培养哪些性格优势。实证研究表明,那些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的“心”的优势(如爱和感恩)比“头脑”的优势(如创造性、批判思维、对美的欣赏)更紧密地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此外,研究者还发现,许多性格优势如毅力、公平、爱、感恩、诚实、希望、洞察力等,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超过智力的影响;受欢迎的学生在公民精神和节制两类性格优势上的得分较高;希望、热忱、领导力、诚实、审慎、爱等性格优势高分的学生较少出现焦虑、抑郁和行为问题。
再其次,培养性格优势需要借助于适度复杂的测量手段,使得性格优势的培养变得可操作化。优势行动测量可以将一个人最突出的“特征优势”从其他优势中鉴别出来。用这一办法可以有效帮助那些所谓的“落后生”或“问题学生”,如果把这些学生和其他学生相比很难发现优势所在,但如果比较他们自身的性格优势,老师就可以从鼓励其发挥自身的特征优势着手。一旦学生通过持续使用自己的特征优势建立了自信,就可以进一步利用特征优势来发展其他方面的性格优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